
铁山仰止
——黄铁山水彩画述评
文/赵涛
洞口县,位于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
雪峰高峙。
资水静流。
乡愁在望。
2025年10月25日,黄铁山美术馆在洞口县正式开馆,黄铁山“回乡”水彩画艺术展同时开幕。仪式现场,黄铁山将自己精心创作的100幅水彩画精品无偿捐赠给美术馆永久收藏,并捐赠100万元设立“黄铁山美术奖学金”奖掖后学、扶持艺术新人。
黄铁山,1938年生于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今湖北美术学院)。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获“第二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曾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
1804年,英国皇家水彩画学会成立,标志着水彩脱离地形测绘与插图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画种。水彩画的“解放者”透纳以光影抒情,将水彩画提升到了与史诗性油画并驾齐驱的地位;康斯太勃尔以田园寄情,将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他的故乡——英格兰萨福克郡的戴德姆谷地,这片区域也因此被称为“康斯太勃尔之乡”。
同时代的清初画坛“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强调对古人笔墨的集大成,“扬州画派”(如郑板桥)强调抒发个性,不拘古法。
一边是走向自然、拥抱科学的“视觉革命”,另一边是深入传统、寻求内心表达的“笔墨心性”。这两条路径源于完全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和艺术价值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在19世纪初对“如何观看和表现世界”这一问题的两种伟大而迥异的回答。
1963年,“英国水彩300年作品展”在上海展出,25岁的黄铁山首次直面这一画种的完整脉络。他看到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可能——水色交融的透明性与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天然相通。
著名书画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提出“山川之气本静”的论断。
恽寿平、王翚对这一论断极为推崇并予以注解:画至神秘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
笪重光“山川之气本静”不仅是中国画学的技法纲领,更是一种宇宙观与生命智慧的凝缩。它要求艺术家通过外在的自然形态,捕捉其背后亘古不变的“道”,最终在尺幅之间营造出“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永恒天地。这一理念至今仍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瞬间捕捉”传统的核心标识。
黄铁山的突破,在于将水彩从“形似”的桎梏中解放,高度融合“中国画的意境、油画的色彩、水彩的韵味”。其代表作《金色伴晚秋》,以温润的赭黄与青灰交织,勾勒湘西秋日的丰饶,既延续了美国艺术精神独立巨匠温斯洛·霍默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又以“计白当黑”的东方智慧,在光影交错间留驻时间厚度。

▲黄铁山作品《金色伴晚秋》,33×83.5厘米,1984年。
黄铁山曾刻有一方闲章“静悟造化”。
静悟造化。
山川毓秀。
文脉日新。
屈原“朝发轫于苍梧兮”,周敦颐“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皆以山川为精神疆场。
黄铁山从湖南的山川出发,他笔下的《韶山》《洞庭渔光曲》《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并非对景写生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水彩为媒介,践行中国画的“心印”传统——画里山川,既是自然造物,更是人格与文化的投射。
2014年,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和湖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回归自然——黄铁山水彩画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圆满举行——向世界,尤其是向水彩画的起源地欧洲,展示了水彩艺术在中国艺术家手中所达到的全新高度与独特东方美学境界。
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在参观画展时评价说:黄铁山的作品在意境方面比西方水彩画更有深度,又弥补了中国画在色彩和光线表现方面的不足,是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成就的作品。
2024年,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乡关何处水云间——黄铁山水彩艺术展”开幕。展览分三个篇章,共展出黄铁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作的水彩作品120余件(套),第一篇章“跨千山,得图中锦绣”是黄铁山国内外写生作品,呈现他对“自然之美”的描绘;第二篇章“归故里,系家国情怀”综合展出黄铁山基于家乡、祖国的主题性创作;第三篇章“观内心,臻大美之境”为黄铁山近年来对“写意水彩”的探索与实践。其中,71件(套)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回归自然。
乡关何处。
铁山仰止。
由此,黄铁山坚守其社会理想、艺术理想、人生理想,上下求索,从理论和哲学层面实现了对水彩画“民族化”道路的终极思辨——“水彩画作为一个舶来画种,必须逐步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去实现其脱胎换骨的再造,在中西融合的过程中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体系。只有这样,中国水彩才能称雄于世界水彩画坛。”

▲黄铁山作品《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90×150厘米,2021年。

▲黄铁山作品《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100×150厘米,2022年。

▲黄铁山作品《洞庭渔光曲》,57×57厘米,1994年。

▲黄铁山《晨炊》,78×110厘米,2021年。

▲黄铁山作品《卢塞恩朝阳(瑞士)》,56×76厘米,2014年。

黄铁山,1938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今湖北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第二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赵涛,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中心研究员,湖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企(事)业文联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财富地理》总编辑。曾任湖南省文联湖南美术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提出“艺禅互见”,主张“以古人为师,以古人之师为师,以师古人之古人为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语文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等报刊发表作品。参与策划主编《湖南人文地理丛书》《礼赞湘江》《湖南文艺60年·湖南省企(事)业文联卷》《百年湖湘工业三部曲》《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文脉·千年湖湘八景图典》等系列文史专辑近百卷。创作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大梦峥嵘》、文艺评论集《山川无极》,参与策划撰写《万山红遍——百年大党的湖南征程》《我们的红土地》等大型文献图书。
来源:红网
作者:赵涛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