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洪樱:炉火旁,听时间慢慢烧成灰

来源:红网 作者:洪樱 编辑:施文 2025-11-07 14:48:38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日出阳光下的秋意草丛_摄影图编号20600694_副本.png

炉火旁,听时间慢慢烧成灰

文/洪樱

冬意初临,风里渐渐裹上清寒。总在这样的时节,想起山间那座老宅,和那一炉不曾熄灭的火。

民宿角落里的铸铁火炉,像一位沉默的故人。炉膛中卧着几块炭,红得深沉,仿佛藏了一整个白昼的光。火焰总在星辰未醒时亮起,光影在墙上轻轻摇曳,像远古的壁画,叙述着光与暗之间亘古的对话。

火焰是有生命的。初燃时噼啪作响,似少年心跳,急切而清亮;盛年时热烈翻腾,如壮年胸怀,慷慨而坦荡;待到夜深,火势渐弱,只余温存绵绵,宛若暮年回首,目光柔软。偶尔炭块塌落,星火一跃而起,在昏暗中划出短暂的弧线,像某些瞬间的光亮——短暂,却足以照亮记忆的某个角落。

一片枫叶从书中滑落,飘入火中。干燥的叶脉在热浪中缓缓卷曲,如告别时欲言又止的手势。叶肉化作橘色的光,叶柄却迟迟不肯离去,在灰烬中固执地保持着最初的形状。原来万物告别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如惊雷骤响,有的如晨露消逝,各有各的尊严。

炉火最动人的,是它将坚硬缓缓化为柔软。木头在火中慢慢褪去形貌,成为轻软的灰。这过程几乎不被察觉,像时光流过一个人的生命。年少时总觉得炭烧得太慢,常望着炉火出神,看火舌如何温柔地舔舐木头的伤疤;如今才懂得,慢,原是一种慈悲,让每一次告别,都有了长长的铺垫。

灰烬,是时间留下的舍利。每一片灰都还留着木的纹理,像记忆的拓片,轻轻一触,便在空中翩跹起舞,那姿态,竟比活着时更自由。于是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凤凰非要在灰烬中才能重生。或许,毁灭从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序章。

凝视炉火,需要恰当的距离。太近,灼热会烫伤思绪;太远,寒意又会冻结灵感。恰如生活,既要深情投入,又要清醒旁观。最好的位置,大约在离火三步之遥,让暖意恰好抵达掌心,让思索刚好找到归处。

曾有一位远行的旅人,在炉边取暖时,从行囊中取出一把异域的香料,轻轻撒入火中。刹那间,整间屋子被陌生的香气填满,仿佛整条丝绸之路在火焰中化作了青烟。她说,每座城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味,而火,是最好的酿造师。自那以后,这炉火便时常飘出不同的气息——松针的清冽,旧书的沉郁,远山初雪的微凉。原来它一直在默默酿造记忆,将过往蒸馏成似曾相识的芬芳。

冬夜漫长,适合借炉读书。纸页在火光中泛着暖黄,文字也仿佛温柔起来。那些在白日里读来平淡的句子,此刻都生出深意。仿佛不是人在阅读,而是火焰在低语。它照亮的不仅是墨迹,还有字与字之间,那些未曾言说的沉默。

雪夜访客推门而入时,炉火会轻轻摇曳。他们携一身寒气而来,在炉边坐下,衣角的水珠滴落,在炉盖上嘶嘶作响,化作一缕白烟。他们聊起被风雪修改的行程,如同聊起被岁月修改的梦想。炉火静静聆听,将每一段对话,都当作继续燃烧的薪柴。

凌晨时分,火焰进入哲思的时刻。不再跳跃,只是持续地散发暖意,那温度仿佛能穿透时光。若在此时凝视火焰深处,会看见无数个冬天的叠影,去年此时的藤椅,前年墙上的松枝,更早时候某个孩子遗忘在炉边的陶笛。它们都在火的记忆里,安静地活着。

灰烬堆积得极有耐心,一层覆一层,如地质年代的沉积岩。轻轻拨动,便能看见不同时期的“化石”:某片未燃尽的松果,某段保持原形的桦树皮,甚至一颗来自远方果园的桃核。它们共同构成了火焰的地层学,记录着每一次燃烧的身世。

清理炉灰时,曾发现一块完全炭化的木心。它仍保持着年轮的形状,却轻得几乎没有重量。对着光细看,那些圆环仿佛仍在缓缓旋转,记录着它经历过的所有春天与寒冬。那一刻令人恍惚,究竟是人燃了火,还是时间,正以火为笔,书写着我们?

炉火终将熄灭,这是所有火焰的宿命。但余温会持续到黎明,灰烬中藏着明天的火种。如同某位诗人所说:“熄灭并非告别,而是光学会了蛰伏。”当晨光从帘隙潜入,会看见炉膛中的灰烬闪着细碎的微光,像是时间留给大地的信物,柔软,而充满隐喻。

在炉火渐弱的夜晚,能听见最清晰的时间流逝声。那不是钟表的滴答,而是某种更古老的节奏,如同大地的心跳。火焰将时间具象为可见的燃烧,将虚无化作可触的温度。

待炉火完全睡去,世界重归寂静。而那些被温暖过的空气仍在缓缓流动,带着木头一生的故事,带着火焰最后的叮咛。于是明白,人所守着的,从来不是一炉火,而是时间本身,看它如何从容不迫地将坚硬的一切化作温柔的灰,将所有的喧嚣,沉淀为静默的智慧。

灰烬深处,有余温在轻轻诉说:燃烧何曾寂灭,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在守望。

image.png

洪樱,湖南省攸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散文学会会员,文学创作三级。湖南散文学会理事,毛泽东文学院第六期作家班学员。著有个人散文集《樱雨飞花》。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铜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湖南省报纸副刊作品金奖、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湘潭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奖成果奖、五次获“中国银行业好新闻奖”。

来源:红网

作者:洪樱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55/99/154131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