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群艺馆馆长邹艳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潘锦 湖南株洲报道
作为株洲市群艺馆馆长,邹艳君以发展、繁荣全市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丰富株洲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邹艳君荣获各级奖项近百个。2012年,她以全票当选为民进株洲市委第六届市委副主委、株洲市政协常委。她是株洲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株洲市首批核心专家、株洲市“三八红旗手”,并兼任株洲市青联常委、株洲市文联委员。
业务上的“领头羊”
“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能力。” 邹艳君说,德艺双馨是她的追求目标。
拜师学艺、参加培训、博采众长、实践感悟,是邹艳君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自我加压、刻苦钻研、不懈不滞,探索进取,是邹艳君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多年的学习和沉淀,使她成为了业务上的“领头羊”。
邹艳君撰写和发表了《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等多篇专业论文,均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她常应邀担任各级文化艺术赛事评委,并承担了数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负责人。
由于邹艳君不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她被湖南省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并担任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和湖南省群文学会常务理事等七项学术团体职务。
在邹艳君的带领下,株洲市群艺馆形成了热爱学习,你追我赶的氛围。
她带领的团队现有专职业务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涵盖摄影、非遗及文学创作、音乐教育、戏曲、舞蹈编导等多个专业,个个能力突出。截至2015年,株洲市群艺馆荣获地市级以上奖项一百多个。
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群艺工作整天需要和老百姓打交道,“白加黑”“5+2”是邹艳君的工作状态:“群艺工作有个特点,就是别人休闲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工作的时候。”
在工作中,邹艳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犹如“拼命三郎”:加班加点、凌晨才休息是常态;干面盒饭、面包馒头充饥是常事;过度疲劳、声音嘶哑是常见。
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邹艳君顾不上管教儿子,毅然把儿子寄养在居住在长沙的姐姐家中。然而,当看到别人的儿子具有声乐天赋时,她却爱才惜才,收为弟子精心调教。她的数十名学生考上了国家级音乐学府及其他高等艺术院校。
在邹艳君的敬业精神感召下,株洲群艺馆涌现出不少舍小家为大家的事迹。节假日放弃与家人欢聚,加班加点组织各项群艺活动已成为群艺馆人的工作风范。
邹艳君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她以“百姓的舞台”为定位,契合“我们的节日”这一亲民主题,将“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变成了株洲市民的艺术盛会,吸引了众多的社团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业余爱好者参加。每年,“周周乐”活动都有20多场演出,200余个节目参与展演,数千人参与,观众多达数万人。
邹艳君对品牌活动“百团大汇演”实现了创新升级,推出了“社区大舞台”,118个团队定点连续展演15场、进社区巡演16场,受到市民热捧。她自2008年创办的元宵系列文化活动已成为株洲市民不可或缺的一道节日“主菜”,“福满株洲”欢度元宵系列文化活动成为株洲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前来欢度元宵佳节。
邹艳君开创性地对株洲地区的业余文艺团队进行名录普查,共收集信息1286条,涵盖音乐、舞蹈等10多个艺术门类,建立了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名录信息资料汇编。她首创株洲业余文艺团队星级评定模式,并积极争取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财政支持,帮助星级团队发展。
邹艳君大力推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她带领团队打造的“送课少年宫”“送课进社区”“送课进校园”“暑期少儿艺术训练营”等示范性免费服务项目深入人心,培训人数达6万多人次。她举办各类声乐培训、音乐指挥辅导讲座上千次,免费培训群众文艺骨干艺术人才上万名,让市民零门槛享受艺术大餐,受惠市民达十多万人。
不辱使命的“金馆长”
邹艳君带领她的团队组建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社区军营及老年合唱团、艺术团、舞蹈团200余家,培养群众文艺骨干上万人次,调演、赛演、会演近千场次,并亲自担任省、市级等各级各项专题文艺晚会总导演、艺术总监、统筹策划30余场,在大型合唱节目中担任指挥近40次。
不论是《同一首歌》“走进株洲”、第十届湖南省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还是临时组建合唱队代表湖南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红歌会”,邹艳君都从不退缩,不辱使命。
近年来,邹艳君带领团队荣获第三届“中国梦·夕阳美”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组织金奖、首届“中国和之声”声乐比赛老年组室内女声、室内混声合唱最美和声奖。株洲群艺馆馆办合唱团代表湖南省参与了文化部“永远的辉煌”第十七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赢得了专家评委及观众的高度称赞。
邹艳君亲任指挥的群星合唱团在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上获合唱类金奖,在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上获“三湘群星奖”5金2银,在湖南省第九届“三湘蒲公英”少儿音乐舞蹈大赛上获5金4银3铜……
这些成绩创下了株洲群艺馆有史以来在省级赛事中获得金奖最多的记录,邹艳君因此被誉为“金馆长”。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潘锦
编辑:盛学运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