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桦 长沙报道
先点燃炉火,并打开电动鼓风机将其烧旺,然后将坯子丢进炉火中;待坯子烧至通红,则夹出并用弹簧锤反复打成刀的形状;接下来是整样、淬火,再用大锤敲得叮当响;再接下来是打砂轮、打布轮,将其磨光、抛光,再磨口……从1984年开始,人称“彭一刀”的长沙捞刀河镇板塘村手工打刀人彭泽林与炉火铁锤打了33年交道,他对这套流程再熟悉不过。
近日,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中青路上的“捞刀河刀剪铺”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彭一刀”等老师傅们又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传统手工艺作坊也引来了不少市民和路人的驻足探访。
不能让传统手工艺失传
“还有多少人知道捞刀河的刀剪?未必就让曾经风靡全国的刀剪老字号消失?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重振捞刀河刀剪的辉煌。”谈起打刀史,长沙市捞刀河刀剪厂原厂长、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保护工作小组组长毛雄奇感叹连连。
很多老长沙人一说起“捞刀河”这个地名,就自然而然地与刀剪联系起来。“当年,我们的剪刀荣获全国同类产品比赛第一名,北京王麻子第二,杭州张小泉第三。”从1970年进入长沙市捞刀河刀剪厂工作,毛雄奇对于捞刀河刀剪获得过的荣誉如数家珍。
捞刀河刀剪工艺复杂,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三十四道工序,凭借祖传工艺和纯手工制作,能制作出开合和顺,刃口锋利、造型美观、经久耐用的刀剪产品,尤其是捞刀河的刀独具一格,具有“刀背一根葱、刀口鱼肚型,前切后砍”的显著特征。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2016年10月18日被定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其保护单位为长沙市开福区文化馆。
“我祖孙三代都是厂里的职工,这份深厚的情感自然是无法割舍的。为了这份技艺不会失传,带动更多的老工匠们共同发展,我必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毛雄奇介绍道,目前捞刀河刀剪厂实现了企业全面改制,“捞刀河刀剪”的注册商标也将继续沿用,他也希望更多的投资人和老工匠们一起加盟,让“捞刀河刀剪”品牌重振江湖。
在捞刀河刀剪铺里,打铁炉、鼓风机、弹簧锤等成套手工打刀工具设备一应俱全,坯子和刀把等原材料堆放在一旁的角落里。彭泽林介绍,打一把刀最少需要一个多小时,更精细的则需要更长时间。在旁边的销售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刀具,价格也从几十块钱到几百不等。
“通过这些熟悉的场景来唤醒更多人的回忆,也希望引起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关注。”毛雄奇补充道。
重建厂房将与旅游产业结合
“现在很多消费者都从国外带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回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原来的工艺找回来呢?”一位对捞刀河刀剪工艺有意向的投资人说道,“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工匠精神值得尊重和发扬。传统手工艺技术需要传承下去,不能丢弃,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复兴传统手工业。”
根据捞刀河刀剪厂的五年保护规划,2017年下半年将就地重建厂房,计划用半年时间,重现捞刀河刀剪传统工艺的生产场面。按照旧貌修建厂房和生产线,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厂区原貌。厂内将引进国内先进生产线,采取半机械加工与手工锻造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厂区还准备设置展示功能区,陈列部分原材料、传统工具和代表性产品,以实体模型和现代声光电技术结合的方式真实还原刀剪制作三四十道工序。
除此之外,捞刀河刀剪厂还将加大挖掘品牌历史,成立资料数据库。整理搜集捞刀河刀剪的原始资料,以影像的方式真实完整记录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的所有流程,建立非遗档案等一系列工作。
子承父业,打了33年的手工刀人彭泽林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有人来传承这门手艺,但是现在找徒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今年起,捞刀河刀剪厂将集合所有传承人,给予经费资助,支持开展授徒传艺活动,对于学徒给予经济补贴,让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无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这一计划也得到了彭泽林的认可,他表示,目前还在坚持手工打刀的老工匠仅仅只有两位。“如果仅仅靠我们来坚持是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的,只有形成合力有长远规划,才不会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失传。”
“周边的沙坪湘绣小镇、铜官古镇都是成功的范本,既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同时进行了旅游开发。我相信捞刀河刀剪的底蕴也会呈现出更多不一样的特色。”毛雄奇对于未来捞刀河刀剪厂充满了信心,他表示,捞刀河刀剪的品牌效益与捞刀河小镇的旅游产业结合也将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来源:红网
作者:杨桦
编辑:袁思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