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近暮,新岁即至,我们出发了,穿越一千三百多年的时空,来到花岩溪寻古,细心追寻这片土地神秘的脉络,虔心触摸大唐文明不朽的印记。随着我们探行的深入,花岩溪的姓氏文化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和震撼。
一本户籍名册展示活体传承的大唐基因
花岩溪山水回环,路远林深。相比山外农人的泥土气息,山溪里的人们却拥有另一番洒脱。依山而居、傍水而栖的花岩溪人,迤逦散落在仙池山、花岩溪、三样树、栖凤山四个行政村。
当派出所的民警们知道我们欲从当地“莫唐李”三大姓氏中寻访花岩溪的大唐足迹时,送来了一本鼎城区公安局统计的花岩溪户籍名册。从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花岩溪3319口人中,“莫唐李”姓所占的比例高达63.5%。其中,花岩溪村泉水洞村民小组的居民全部为“莫”姓,花园村村民小组87%的居民为“李”姓;栖凤山村大岩溪村民小组90%的居民为“唐”姓。这个发现,似乎在印证《花岩溪林场简志》的有关记载。该志“三大姓氏与大唐遗风”文中曰:境内主要居住莫唐李三大姓氏,据传其祖先历史上曾在朝廷做官,后因种种变故,或受贬,或避乱,相继舍官弃爵,背井离乡,隐居于此。同时也将优良的家风家训带入并沿袭,至今仍保持知书达理、仁义真诚的处世之道。也留下许多不解之谜和玄妙悬念。结合史书悬案和传说故事,人们大胆设想推断,莫非与大唐遗风有着某种历史联系与牵绊?花岩溪人口数千,怎就莫唐李姓集聚?三大姓氏可都是大姓,李姓、唐姓自不用说,莫姓隐喻则更让人揣摩:“莫者,大日落草也?”莫非他们是皇室的后裔?只是不得已落草而隐居?如果是,花岩溪便是大唐遗风之地了。栖凤山、仙池山、龙凤坪、九龙山、官冲等地名都透着一种皇家霸气、诗书风范,莫非就是一种暗示和隐喻?
我们来到泉水洞,这里是一片古风古韵的民宅群落,只见屋舍俨然,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村民莫顺宏带着我们来到一块斑驳青灰的石碑前,他用掌心宽厚、骨节粗壮的手(相学以骨主阳、主贵)指着碑上的文字,向我们介绍莫氏祖先留下的一首《田家乐》赋:“圃有蔬,仓有谷,荞麦饭香春韭熟。翁负暄,儿鼓腹,书声织声满茅屋。长安多少人不知,农夫享尽太平福”。我们反复吟诵着“长安多少人不知”。长安城,是自玄宗开元初年(713)到代宗大历初年(766)盛唐时期的京都,人口极胜阶段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旧唐书》记载,(唐朝)长安(年号)中……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
我们来到栖凤山,一见到村民唐建军,立刻便惊呆了。只见他身形魁梧,骨架高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眉头宽平,眼窝深陷,鼻若悬胆,耳大垂厚,活脱脱一副达官贵人之面相。我们在《中国人物画鉴赏》里,见过唐朝画家阎立本名作《步辇图》中的唐太宗,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画的黄金时代,唐代皇帝的画像注重写实。若唐建军留有“虬髯”,便是一副活生生的“胡人”相,与《步辇图》中的太宗惊人相似(附唐太宗画像与唐建军照片)。荷兰鹿特丹市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的曼弗雷德·凯瑟尔(Manfred Kayser)研究团队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RDM16、PAX3、TP63、C5orf50、COL17A1这5个基因决定着人们的相貌。尽管现在研究人员还不能完全解释这5个基因是如何决定人的相貌的,但大致分析认为,这5个基因与人的额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眶骨、鼻骨等9个面部特征有关。当然,我们目前无法科学论证花岩溪栖凤山村民唐建军,就是唐太宗一千多年代代相传的Y染色体携带的基因传承者,但我们更无法否定面貌特征如此相似的这一现实。
一箱宗室族谱记载皇室后裔的大唐血脉
花岩溪花园组村民李建新家中,高阁一考究木箱,一套李氏主谱珍藏于此,共有五十余册。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些线装的土色书册,目录首页上红底黑字、骨力劲健的楷书赫然入目:民国三十二年癸未李氏五修族谱同文堂。唐朝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全盛时代和鼎盛时代,楷书是大唐时期的正式字体,可见这套修于七十多年前民国的族谱,哪怕已经是五修,依然袭承千年之前的古字体。
序曰:谨按李唐之有天下也高祖欲化家为国太宗遂以国为家历世二十传历宗室之排行于天潢帝胄之名垂诸玉牒现如常德郡旧属韩郇遗封则今之聚鼎南者安知非卽其苗裔耶 文献不足故也虽然保姓受氏惟祠谱足守宗祊而代远年淹非统系断难稽攷夫岂独唐代有姓乎唐前姓李者原众唐以後姓李者更多…….多贵也多贵之占象有多男之取象无穷宜李之根柢深固枝杆滋荣垂万葉浓荫于丽江花巖地也不大彰明较著乎独是我族……
我们再来看看花岩溪“莫唐李”三姓的派歌。李姓派歌“孝友超元象 荣华兆吉祥 经能光道德 谱喜詠明良 佑啟开宏化 承先定久长”;唐姓派歌“孝友家声远 诗书德泽长 英贤崇正学 华国炳鸿章”;莫姓派歌:“政以大友思志时 本廷元绍及贤嗣 如若可详相益善 家崇道学丕成之”。
我们查阅《新唐书》、《旧唐书》、《唐代宗室文化活动研究》以及演义《大唐太子李建成》等文献著作,对此段序言和三姓的派歌有了这样的理解:
宗室,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逆江坪、花岩溪一带莫唐李原本为一族(此三姓的派歌多有相似之处,如:孝、家、友、德、贤、长、道等字派相同),且列入宗室。由此可推测,生活在此地的本族人都是大唐皇室后裔。
一个传奇故事叙说花岩溪的大唐足迹
花岩溪境域在雪峰山系与武陵山系交汇处,大唐时,地属“岭南”一代。此处群山起伏,森林覆盖率达83.8%。唐贞观时,京畿旱蝗。太宗在苑掇蝗视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汝食我,无害百姓!”遂食之(区档案馆《常德林场》卷六)。此时南方林木也遭受蝗灾,唐太宗担心时16岁太子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派其往南治蝗。太子治蝗有法,立功,但后因谋逆一事,幽于右领军府。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太师魏征抱病向唐太宗谏言,让李承乾到民间教百姓治蝗。唐太宗为保全昔日“性聪敏”“特敏惠”的爱子性命,将其废为庶人。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旧唐书来济传》),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承乾致力于治蝗,来到山林丰茂的逆江花岩溪,见山环水绕,风景优美,便在此定居下来。
同年,有天之骄子天潢贵胄之称的晋王李治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逐渐掌握朝政。武后恋权,《新唐书》记载“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被诬陷为逆谋之罪的太子李贤万分忧惧,作了一首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武后得知动了母性恻隐之心,加之高宗求情宽赦,留得性命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今四川)。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检李贤居所,逼令自尽。聪明的李贤料到会有这一天,早已寻得一替身让丘神勣复命。尔后举家投奔年近七旬的老伯父李承乾,从此改姓为“莫”,在花岩溪过上了避世隐居的生活。
我们想,这也可能是对姓氏文化有精深研究的专家徐政国先生称花岩溪为“千年古村寨,皇家避难地”的由来吧!
2016.1.18
作者简介:黄蔡芬,湖南常德鼎城人,研究生,常德市诗歌协会副主席。业余爱好文学,感兴趣诗歌理论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若干,其中发核心期刊3篇,CSSCI收录2篇,著有诗集《秋意花岩溪》。
来源:红网
编辑:周蒙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