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脉颂中华丨“泥人刘”再塑乾坤 子承父业传承非遗之美

来源:红网 作者:夏君香 编辑:施文 2020-05-08 10:10:50
时刻新闻
—分享—

banner图.jpg

编者按:湖湘大地,万千非遗瑰宝,惊艳时光。这背后是匠人们不忘初心的坚守,亦是青年一代牢记使命的传承。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承办的“文脉颂中华”湖南非遗新媒体传播主题活动,将以图文、短视频、创意海报等形式,全面展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美,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新风尚。

徽标_副本.jpg

红网时刻记者 夏君香 通讯员 李晓玲 长沙报道

“女娲要是有你捏的一半好,我就不至于长这样。”“中国工匠,这才叫艺术!”“刚开始以为是青铜,结果是王者。”……

抖音上,一条26秒的短视频一经发出,便获赞超过130万。透过视频,刘坤庭捏泥人的镜头出神入化地还原了“泥人刘”这个大神称号,更是收获“粉丝”无数,大家纷纷留言表达喜爱之情。

1588771769(1)_副本.jpg

“泥人刘”第三代传人刘坤庭。

刘坤庭是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传承人。

作为“泥人刘”第三代传人,刘坤庭从事这项技艺已超过半个世纪。多年钻研的分寸感,在他手指轻与重、虚与实的微小动作中,演绎着陶艺之美;而出自他手中的小泥人,都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洋溢着令人喜爱的神采与韵致。

儿子刘嘉豪,则从小眼见、耳听、手触,经过多年学习,终于子承父业,吸收传统精华,融合现代审美,在铜官窑上玩出了新高度。

312A0314_副本.jpg

刘嘉豪。

“小时候的暑假,在广东汕头,我在爸爸工作的工厂里玩,用橡皮泥捏了一个雪人,并写进了日记:‘今天我捏了一个雪人’。被老师和同学笑话了一个学期。”刘嘉豪笑着回忆,说那时便发现了自己在手工制作方面的天赋。

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长沙铜官窑出土文物已过万件,被考古学家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出一艘“黑石号”的唐代沉船,里面惊现5万多件长沙铜官窑产品,沉寂千年的铜官窑再次驰名天下。

1588771850_副本.jpg

在指尖的灵动中,演绎陶艺之美。

去到刘坤庭家里拍摄时,他正在看书。

“我在看沈从文的《边城》,很有意思,我想下一幅作品可能就是翠翠和她的爷爷,还有他们家的小黄狗。”刘老微笑着翻阅书本,眼里闪着光,那是艺术家的热情和执着。

“我爸爸喜欢在工作之余去洞庭湖边钓钓鱼,走一走。他对湘江、洞庭湖的情感深厚,也创作了很多以洞庭湖为灵感的作品,比如《欢语潇湘》,就印证了他美好的技艺。”说起父亲,刘嘉豪一脸自豪。

潇湘欢语_副本.jpg

刘坤庭作品《欢语潇湘》。

“90后”的他,已经颇有艺术家风度。说起对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他表示自己正在做新的探索,和妻子一起经营着“泥人刘”的品牌。

对于非遗传承,刘嘉豪坦言,传承的根本在于通过市场的流通,进入生活。目前,他和妻子也在尝试各种新媒体的推广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铜官窑的历史和手艺人背后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夏君香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20/05/08/71877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