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湘大地,万千非遗瑰宝,惊艳时光。这背后是匠人们不忘初心的坚守,亦是青年一代牢记使命的传承。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承办的“文脉颂中华”湖南非遗新媒体传播主题活动,将以图文、短视频、创意海报等形式,全面展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美,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新风尚。
红网时刻记者 夏君香 通讯员 李晓玲 醴陵报道
醴陵,一座闻名世界的陶瓷艺术之城。
千年不息的窑火,3层煅烧,128道工艺,凝铸成五彩缤纷的中国文化符号。
20世纪初,醴陵制瓷业从粗瓷向细瓷发展,釉下五彩瓷由此诞生。其风格晶莹淡雅、气韵生动、别具一格。
以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薄施淡染”为代表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也由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焕发出陶瓷世家新时代的艺术之光。
陈扬龙儿媳申彬。
陈扬龙大女儿陈利。
大隐于市的陶瓷世家
陈扬龙一家制作瓷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大女儿陈利、儿媳申彬,都传承了他的技艺;儿子陈志峰,多年来也一心从事陶瓷艺术室的工作。
一家人在株洲醴陵远离闹市的国光瓷厂旁,有一个充满禅意的工作坊。这里有完整的创作生产线,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源头。
离工作坊不远,穿过鳞次栉比的商品楼,经过深巷,一幢约摸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陡然映入眼帘。这,便是他们的家。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远远便能听到房内女童的雀跃和欢喜。申彬迎我们进门,不施粉黛,素面盈盈,有着特有艺术家的“安静的力量”。
而父亲陈扬龙生前的工作室,就在离门口最近的房间。他在这里创造出的《小菖兰》《何荷》等作品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一代又一代,这一家人,就在这个陈旧得有些破败的房子里,近乎隐居式地生活和创作,守护着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技艺,传承着非遗“守”艺人的初心。
釉下五彩工艺“薄施淡染”绘制、烧成对比图。
“薄施淡染”部分代表作品。
薄施淡染的烧制技艺
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
简单12字,道出了醴陵釉下五彩瓷高贵的艺术品格。然而,它们的制作则需要经过128道工序,三四个月的时长才能完成一件真正意义上“薄施淡染”器皿。
在陈扬龙窑的入门口,便有“薄施淡染,推陈出新;造物忌巧,待人以诚”几行字,醒目示人。
申彬介绍,这是父亲留下的家训。而醴陵釉下彩中的“薄施淡染”,也是父亲首创的。
以前的釉下五彩是重彩,是一块一块色彩深与浅的对比。而“薄施淡染”,则是用很淡的水一层一层画上去,凸显色彩的层次感。
薄施,就是用很淡的高温色料,绘制在泥坯上;淡染,是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分层,让其渗入泥坯当中。
“薄施淡染”利用了国画中“三矾九染”的技法,通过反复渲染达到厚重润丽的艺术效果,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更体现了材质的润、透之美。
这一技法在醴陵陶瓷界中得到全面推广,形成了釉下五彩新时代的主流风格。
陈利跟随父亲陈扬龙学画瓷。受访者供图
釉下五彩的赤子之心
陈利和申彬,作为陈扬龙的技艺传承人,一直致力于薄施淡染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画瓷,可以说我那些五颜六色的童年,就是在瓷艺中度过的。”陈利介绍,父亲对她悉心教导也很严格,稍有松懈,即遭严厉呵斥。而弟媳申彬,父亲也是视为己出,倾心传授技艺,并常常一起交流探讨。
2017年9月,“薄施淡染——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了陈扬龙生前创作的部分精品力作,以及陈利、申彬传承发展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成果118件。
“我们办展、去国外交流,只希望把父亲留下的宝贵技艺传承下去。”陈扬龙的儿子陈志峰表示。
纵然有着这么多年的传承经验,我们依旧能感受到申彬对于父亲和瓷艺,流露出一尘不染的艺术初心;也觉察到陈利在镜头前的不适。她们,纯朴得只有埋头坚守技艺。
如同陈扬龙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世界,我们从他的后辈身上,所看到的沉静、谦和、诚挚、执着,更是一种浸润到生活细节的传承。
这,或许便是最好的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夏君香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