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人梅花
文/杨福音
寒冬飞雪,又是梅花。
湘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者,一是八指头陀,一是管锄非。
清末著名诗人、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释敬安(1851~1912),原名黄读山,湖南湘潭人氏,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号八指头陀,与杨度齐白石问学于王闿运门下。18岁出家为苦行僧,遍游江南。他识字不多,然天资聪颖。23岁偶吟“洞庭波送一僧来”,传为佳句。王闿运将其比贾岛,与苏曼殊齐名。他的诗,成就在惠休、寒山、皎然辈之上。他的咏梅诗堪称绝唱,如“本来无色相,何处着横斜”,如“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如“寒江水不流,鱼嚼梅花影”,如“幽花然夕照,细雨淡疏林”,写来寂寞孤屿,高枝无色,白雪怒放,素净晶莹。是诗人的情深意远,明净如水,持身高洁,雅志固在。故有“白梅和尚”之称。
管锄非(1911~1995),湖南省祁东县人。15岁读中学时作巨幅梅花,被先生赞曰:“管生乃明月前身,梅花后世。”1932年离家先入上海美专,后入新华艺专,受教于黄宾虹门下。毕业返乡,任教于中学。1957年错划为右派,只身入深山破庙,数十年严寒酷暑,备尝人世艰辛,及至劫后余生,已近古稀之年矣。
以上身世当为后话,我最初识得管老,那是1992年,他与他的同学、上海美术评论家邵洛羊到湖南书画研究院找我。在画室见到这位老者,我心头一惊,看他外貌,瘦骨嶙峋,中山装仿佛空空如也之衣架,然那一大把白胡子与深嵌眼窝泛亮逼人的目光令人不可马虎待之。我探得二位的来意,便引至清水塘市博物馆,并不费劲,该馆答应立即为管老筹办画展。
画展过后,我于1993年举家调迁广州,隔两年听说管老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管老才出山,不鸣则已,84岁离去,真的太早了,太突然了,我时时有痛惜之感。
我曾评说,王憨山有苏东坡的豪放,管锄非有辛稼轩之冷隽,二人的面貌当在陈子庄、黄秋园之上,这个说法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管老绘画,源自宋元。中锋出力,清疏朗俊。品格清奇,笔墨高古。山水之外,他的梅花尤显气象。银勾铁画,如剑出鞘,虬枝龙干,错节盘根。展读画幅,其野气、寒气、清气、傲气有扑面而来的逼人之感,尽得山涧林下凛冽寒风清音空响之韵致。特定的遭遇,特定的环境,铸就了特定的个性。这是绝望中的挣扎,这是孤寂中的呐喊。心中是要有波澜的,管锄非与梅相交,以梅自况,互为知己,互为扶持,有此庆幸才得以捱过那漫长而艰难的岁月。这是个特别!此番绝唱令当今梅坛行家如关山月诸公者难以望其项背。这真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啊!
来源:杨福音艺术馆
作者:杨福音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