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1月6日至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沙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世繁花”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长沙举行。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组织院内外专家和评论员对展演剧目进行系列短评,敬请关注!
胡西北:
12日晚观看了荆州花鼓戏《红荷》,别有一番风味。该剧以保护红军的后代为主线,把红军家属夏荷花的命运融入到革命历史的大洪流之中。整出戏将亲情、爱情、友情有机糅合,步步为营,扣人心弦。
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感受有三:首先,编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文采飞扬。戏中情节合理铺设自然巧妙,编剧积极向传统学习,并力求创新,值得点赞。第二,导演对于舞台上的处理相当干净,并且把一些戏曲程式运用得恰到好处。全剧竟然没有歌舞串场,导演把心思都放在了“雕刻”戏上,而不是跟风去刻意搞些大场面来烘托气氛。第三,几个主要演员的演唱声情并茂,圆润通透。特别是饰演夏荷花的付潜芬老师,声至高处如海水奔腾,一气呵成,声至低处似微风拂面,细腻柔顺,把荆州花鼓戏的声腔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这个戏要更上一层楼,个人觉得悲剧意味可再作深入地探讨,因为刑场上夏荷花的牺牲似乎又在意料之中,这与其他同类题材的戏相比没有突破。如果在保护红军后代的过程中,有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牺牲来突出夏荷花的牺牲,是否会更加感人呢?
尹德胜:
荆州花鼓戏《红荷》是革命题材作品,却又另辟蹊径,写了一位对抗反动势力誓死保护新生命,以生命守护生命的革命母亲。孩子是一个新生命,又是革命精神、红色信仰的载体,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不怕艰难、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出戏故事写得巧,情感饱满得感人,主人公形象塑造饱满出彩。
《红荷》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江汉平原儿女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着力塑造了一位英雄母亲——红军团长妻子夏荷花,她与反动势力英勇周旋,故事环环相扣,把夏荷花放在极端的情境之下塑造:被卖妓院,假婚护孕,刑场逼供,一系列残酷经历后,最终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红军后代。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革命者的智慧和勇气,也赞颂了母爱的崇高和伟大,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赋予了夏荷花这个人物形象更高的意义。
荆州花鼓戏有自身特点,民间有“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吃药”的美谈。《红荷》一剧充分调动了荆州花鼓戏的民间性、民俗性等特点,写实性地讲述一个传奇故事,用音乐、唱词和演员的细腻表演鲜明塑造了夏荷花的形象。该剧音乐极具江汉平原泥土气息。夏荷花在剧中有七段重要唱段,唱得“如泣如诉,清板细若游丝,垛板玉珠落盘,放腔开闸泄洪,唱出对敌人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对婴儿的疼爱不舍,对红军回来的期盼与信念。”演员表演、音乐张力、唱词内容、精彩剧情融合在一起非常有感染力,观众皆是拍手称快。唱词接地气、有意蕴,为塑造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其中:“一湖莲叶一湖风,满湖莲花满湖红。莲叶枯了护莲藕,莲花谢了结莲蓬。”是主人公夏荷花形象、精神的真实写照。
禹银花:“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戏难,写好红色题材的戏更难。在2021年全国呈现一片亮丽的“红”的时候,我观摩了数十部有关红色题材的戏,其中不乏有书写女性、讴歌母性的戏。尽管讴歌的女性不一,但大部分戏难逃窠臼,它们都只是着眼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女性的共同命运、共同经历、共同理想。11月12日晚,观摩了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荆州花鼓戏《红荷》,观摩后思绪良久。
这是一部讲述革命战争年代江汉平原儿女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红色故事。全剧从革命斗争的恶果落在女人身上的残酷展开,围绕腹中孩子的安危来铺展,以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的个体命运来讲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留守妇女的坚贞顽强。该戏没有宏大叙事,选择这群特殊女性这一小切口进行构戏,人物设计简单,舞美简约大气,将革命题材纳入了艺术、审美的轨道。既书写了人性,又歌颂了大爱。
全剧的矛盾紧扣善与恶的较量,主题立意独特且深刻,从红军家属妻儿的苦难和她们的坚定不屈入手来写红军的故事,使这出戏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为保红军的“根”这一个主题立意,更折射出这些女性的信仰,她们相信丈夫、相信红军,并且始终坚定着信仰!最终成功保护了红军后代,舞台上呈现了壮美的红。至此,我明白了该剧为何取名“红荷”。
“荷”是我很喜欢的意象,白朴的《得胜乐·夏》写道:“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大暑节气酷热似火,这个季节最为蓬勃烂漫的,当属荷花。荷花也叫芙蓉,我们常用清水芙蓉来形容美貌的女子,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曹植的《芙蓉赋》中将荷花比作水中的灵芝,称赞荷花是“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红荷》里面的夏荷花正如诗人所写,符合了荷花所有的美好,她清净、高洁、脱俗,还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她骨子里柔、唱腔里的美、脾性里的刚强全然呈现,抛开些许不合逻辑的情节外,她的人物塑造较为立体和成功。
本剧演绎了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最无私的奉献,也让我们想到了中国革命正是有了千万个夏荷花这样可敬的人物的舍命相助,才得以赢得最终的胜利。整个戏将亲情、爱情、友情和家庭伦理、美丑善恶等揉在一起,以感人的故事,传奇的矛盾冲突,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当然,如果该剧构戏更加严谨、戏剧逻辑更加合理、人物心理情境更加在线、人物间的矛盾纠葛更加集中、正反两派的情节设计更加到位,我相信“映日荷花定会别样红”!
李蕾:
《红荷》是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继《河西村的故事》后,结合时代主题倾力打造的又一精品大戏。该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胡新中、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获得者付潜芬主演,其他演员也非常优秀,看得出有过硬的基本功,刻画人物真切,在全剧中倾情投入,无论多长的唱腔、多难的身段,都展示得毫无瑕疵。剧场观众也深受感染,细细品戏、捧戏,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该剧的舞美设计大气、巧妙。舞台上六个框架式置景的变换很灵动,又运用度高,其摆放位置及角度的变化,与吊景相结合能结构出不同的符合剧情所需的舞台空间。
该剧稍显不足的是,剧情设计没有为我方营救队伍出现埋下伏笔,他们的突然出现有些突兀,略感粗糙。营救队伍就在现场,为什么不在夏荷花牺牲之前解救她和孩子?营救队伍出手相救,夏荷花不牺牲,这并不会影响戏的主题。
常瑞芳:
该剧没有多重矛盾纠葛和迭荡起伏的情节,故事也是采取平铺直述的手法,娓娓道来,但编剧注重生活逻辑,注重细节刻画,对人物心理是条分缕析。1935年,红军主力西征后,白匪民团、铲共队疯狂反扑,清剿根据地,清乡团团总丁耀武是个心思缜密的魔鬼,
他在对红军进行清剿行动中,做了一件很卑鄙无耻的事,就是将红军家属抓起来,不仅是严刑拷打,乱杀无辜,还将红军的妻女卖掉,叫嚷道:“共我们的财产,我们就共他们的妻!”并将红军团长妻子夏荷花送到怡春院。这第一场戏是前戏,交代了故事演绎发生的背景,但在情节建构中,戏剧表述较为平淡,事件是奇特的,然矛盾冲突流于表面,给观众一种概念化的感觉。
清乡团团总上场便自我介绍是魔鬼丁,似乎不太妥当,在生活中,坏人自诩为坏蛋,并不多见,除非是破罐子破摔的二流子,像团总这种在台面上跑社会的,即使作恶多端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这是其一。另外,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保守,即便是如今,良家妇女被迫沦为妓女,其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剧中,夏荷花是表达了她的愤怒,若是那个因为无法忍受毒打被枪杀的女子,改为反抗,其戏剧线条不会显得太过单一,导致舞台视角冲击力单薄。
第四、五场戏,在整部剧中细节刻画最为细腻,人物内心表述最为丰富。夏荷花与丁小武为同门师兄妹,丁小武仗义救夏荷花出火坑,夏荷花无阻碍地顺利嫁入丁家。可是,夏荷花肚子里怀的是原来丈夫——红军团长的骨肉啊,这对假夫妻,白日同进同出假扮夫妻,夜晚分床而眠各怀心思,这是一个雷,是一把高悬在众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啊!敌人不仅是要瓦解红军家属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对红军后代要斩草除根。如何掩护夏荷花腹中孩子?瓜熟蒂落时,这个雷终有一天要爆的,如何保全无辜的丁小武家人?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剧中人头上,也悬挂在观众的心头,该剧似乎没有真正挂起来,利用这个戏核,将戏做足。
夏荷花这个人物,在这两幕戏中得到了较为完美的体现,在她初嫁入丁家时,时常怀疑有人监视她的状况,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又担忧自己身怀红军骨肉给他人带来灾难,同时,为自己欺骗婆婆深感内疚、自责:“瞒真相欺良善怎心安”,到她的主动坦白,求得婆婆的谅解,再到后来被捕壮烈牺牲,一点一点铺陈,将人物的迷茫、坚韧、善良、无我、不畏牺牲等个性特征一一展现,鲜活生动。
谈悦:
荆州花鼓戏是在湖北民间歌舞说唱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形式。《红荷》讲的是母亲护子和革命斗争故事。女主人公红荷和腹中生命同时陷入生命危机,她委屈自身保全性命以孕育新生命,直到等来把婴儿托付给游击队的时机。女主人公的危机起因于配偶的红军身份,红军的敌对势力因此成为全剧威胁她的力量。现场看,戏里对女主人公英雄人物气质有意烘托,但具体到斗争的智慧和手段着墨不多,人物行动略显单调,剧中母亲的坚忍应该承认,在生育决定权受到法律保护和社会普遍认同的当代,仅以坚持活着保护腹中之子作为女性英雄的代表品质,不容易经得住反问。观感上,荆州花鼓戏演整场传统戏时,对其他成熟大戏剧种的吸收和学习,在行当安排、做工、服饰等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地域风格和剧种风格在唱念场面上体现得比较突出,现代戏剧目《红荷》也体现出类似情况。
陈 浪:红色信仰点燃革命火种
红色题材花鼓戏《红荷》的故事一开头就是屠杀红军家属,贱卖红军婆娘的场面,故事切入点独特,一下子就吊起观众的胃口。随后,剧中人物一个个出场,凶神恶煞的坏人头子丁耀武,忠贞坚韧的红军妻子夏荷花,义气孝顺的丁小武,善良慈悲的丁母等……
刚刚怀孕的红军团长妻子夏荷花在被清乡团团总丁耀武抓到后,青梅竹马的丁小武挺身而出,在丁母还有地下党的共同帮助下,与丁耀武英勇周旋,经历了被卖妓院、假婚护孕、刑场逼供等,最终成功保护了肚子里的红军后代。
剧名及剧中人物名字的设计体现了编剧的独出心裁。这是一个红色故事,整个故事都围绕着怎么留下红军的种子展开,女主角夏荷花的性子又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剧名叫《红荷》。清乡团团总丁耀武的名字取耀武扬威之意,一下子让观众清楚他是个反面角色;夏荷花把生下来的孩子取名肖继红,顾名思义就是要继承红军的传统,延续红军精神;而一直伪装在丁耀武身旁的刘青山意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也是他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救下红军种子,更是革命的种子。
整部剧的舞美设计简约大气,舞台上用六个封闭式的牢笼作为基础框架,通过局部的改变来完成不同空间场景的变换。经过牢笼的任意组合,舞台可以变为广场、牢房、庭院、审讯场等,简洁流畅,让观众耳目一新。一个个牢笼,它囚得住肉体,却囚不住荷花追求自由与革命的信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夏荷花的闺房中,舞台上方透着阴森森的光,那是透光的明瓦,更象征着敌人一直在监视着的凶狠双眼。最后,一声枪响,荷花倒地不起,但孩子却成功得救,革命的种子得以保存,会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高世逢:花鼓歌盛世,荷花别样红
这是我第二次观摩学习荆州花鼓戏《红荷》,我被编剧别出心裁的构思、导演精湛的技法,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演员出色的表演、虚实结合的舞美等深深地感染。编剧巧妙地将亲情、爱情、友情和家庭伦理、美丑善恶等杂糅一起。以讴歌党、讴歌红军、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延续红色血脉、传递红色火种,生命呵护、生命的不朽主题层层递进。既表达了人类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同时,又很好地彰显出了革命与反革命、新生力量与旧势力森严对垒,以及根据地人民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艺术地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朴实、英雄的劳动人民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并最终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壮丽篇章。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不论是全国性剧种还是地方剧种,都是如此。《红荷》一剧的演员,在正反人物的塑造上既体现了天然、质朴、实诚的本色,又很好地抓住了神形兼备的体态分寸;既瞄准了人物性格的“靶心”,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艺术的真实。尤其是主要演员夏荷花扮演者付潜芬,被团丁用麻绳绑着上场时,所运用的圆场、翻身、滑叉、跪步等戏曲程式,既表现出敌人的残暴和夏荷花对敌人的蔑视,同时又展示了付潜芬挥洒自如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唱功的处理上更是让观众为之叫好,既有歌剧宣叙、咏叹的技法,也有“打锣腔”和“悲腔”的巧妙相融。正板如泣如诉,清板细若游丝,垛板玉珠落盘,放腔开闸泄洪,唱出了对敌人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对婴儿的疼爱与不舍,对红军回来的期盼与信念。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与演员自身的造诣及导演黄鸣现的辛勤汗水密不可分。我曾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花鼓戏《山灯》排练中,领教过他的风采。无论初排、连排、彩排都精益求精。尤其是磨戏,用“精雕细琢”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从《红荷》一剧中的演员呈现、舞台调度、肢体语言来看,导演是花了不少功夫的。音乐在该剧中也是一大亮点,爽朗、明快,旋律优美。突破了传统的音乐创作套路,为荆州花鼓戏音乐艺术探索出了新的形象和样式。不仅发挥了荆州花鼓戏“高腔”“圻水腔”等音乐特点,同时又展现了剧种音乐唱腔的魅力与特质。以内敛的表达,在守正中创新,刻画出了独具特色的江汉水乡气息,为该剧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花鼓歌盛世,荷花别样红。希望《红荷》这朵艺术之花,常开不败,永远璀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期图片由演出剧团提供】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