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周荷初:直面现实人生 刺入社会肌体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荷初 编辑:施文 2023-11-09 17:12:54
时刻新闻
—分享—

QQ截图20231109144141.png

吴茂盛长篇小说《驻京办》图书封面。

直面现实人生 刺入社会肌体

——读吴茂盛长篇小说《驻京办》

文/周荷初

一口气读完吴茂盛的长篇力作《驻京办》(湖南文艺出版社),不能不产生一种倾吐积郁后的阅读快感。小说讲述了某市驻京办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用笔刀穿透官场与商场、京城与地方、清廉与腐败之间那纷纭而复杂的现象,从中发掘出民族文化意识积淀的深刻意蕴,揭示了社会问题的历史潜因,表现出经济大潮冲击下时代生活某一方面的本质内容,其思想力度,其音色情采,都颇具强烈的震撼力。

(一)

吴茂盛历时5年创作的《驻京办》,“驻京办”只是一个“特指性”的小环境,但小说切入视界的社会面与心灵域却很广阔,从而获得寓意深远的超越。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驻京办”的合理性、重要性,它是发展经济的窗口,对外沟通的桥梁。但小说中的“驻京办”却活动着官场腐败的诸般人生世相:官场迎来送往、吃喝玩乐;商人溜须拍马、投其所好;行贿买官,权位角逐,执法枉法,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正是在官场种种潜规则的支配与催化下,合理的目的不得不借助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而丑恶的现象往往包裹着“公关”“改革”等体面的外衣。这些人们早已见惯不怪、习焉不察的社会现象,一经作者的笔刀解剖就变得触目惊心。小说的魅力正在于此。我们不能忽略小说第十二章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打字员小刘走神将“驻京办”的“驻”字误打成“蛀”字,不妨说,小说中的“驻京办”本身就是官场腐败现象的一种隐喻,一个缩影。

小说的深意还不仅仅在此。为了以史为鉴,揭示社会现实的历史潜因,小说第十一章特意交代主人公关键喜读《清史》,史载清代外官纷纷向京官送礼,京官则凭借权力关照外官,而这种官场的陈规陋习却冠以种种堂皇的美名,在长期官场交易中形成一种潜规则。人在官场,便身不由己,甚至出现“过洁世间嫌”的反常现象。不用说,《驻京办》犹如双面镜,对官场的复杂关系和纠葛的观照不仅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的贯注,也有着刺入社会肌体的深度,并不露痕迹地溶汇到对特定环境中人物心态的把握上。不是么,正是由于渗透到政治体制的“潜规则”乃至“潜文化”的作祟,为官清廉正直的香州市委书记钟国泰,虽本人拒受任何礼品,但也热情支持驻京办给各部委司局领导的所谓“春节慰问”,显然地,这无异于外官变相向京官送礼;国家计委叶群力副司长拒收不义之财也不那么理直气壮,只能曲线转移,悄悄用以资助山区失学儿童。无怪乎他感触良多:“作为个人,只不过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每天摆着清高廉洁的面孔吧?如果这样,他不孤立无援,四面楚歌吗?”。而深谙官场潜规则的商人刘倚锋,懂得要获得经济利润,掌握其成败的恰在于手握重权的某些官员,商机只有和权力结合才能获得,于是,他煞费心机对官员们投其所好,故在商场每每稳操胜劵……作者用冷峻又深沉、尖刻但不失热烈的笔触,将目光投向香州“驻京办”这一暗角,使我们痛切感受到封建文化惯习承传的重负;洞悉到带有浓厚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官本位”的痼疾和病源,以及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从而赋予了作品以深刻尖锐的品格。

既不回避生活的严峻、艰难,又不一任自己的感情沉溺其中,尽写生活的悲凉与灰暗,这方面吴茂盛是清醒的。对时弊的针砭,对劣性的鞭鞑,只为了引起人们的警觉与疗救。小说煞尾写市委书记钟国泰因任用干部失察而引咎辞职,既为新形势下干部的选拔任用体制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作品还通过关键、叶群力、马贞南、徐宛等人物的升降沉浮,预示着在历史的转折中,虽有艰难、失落,但社会变革终将成为时代生活的主潮。小说《尾声》一节中,关键告别驻京办而赴任白果市市委书记,不禁地涌起沛然的生命热情:“列车飞驰前进,阳关透过车窗玻璃照耀进来,车厢里顿时一片明亮一片温暖。”这里,分明是在传递上述审美意向。

(二)

小说不管怎样创新怎样选择,其核心使命仍然是写人。大体上说,《驻京办》中人物的思想情趣、行为举止一般都按本色,没有附丽多少外在的装饰与光环,但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有着传神的个性特征和独异的精神风貌。这与作者走南闯北,当过编辑、记者,亦文亦商的经历及对社会生活深切的体悟;与作者擅长描述感情心理、捕捉生动细节,是密切相关的。然而,该作人物塑造的审美价值尚不在上述,而在于作者以新的经济关系的变异为内在依据,将人物形象牵引到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过程中,以凸现时代生活的本质,显示出独创性和典型性的艺术概括力。

驻京办主任关键,无疑是作者着力描写刻画的人物形象,应当说,它是当代知识分子从政的一个典型,也是作者透视人物心理性格的一次成功尝试。不可否认关键是有能力,有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操,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他走马上任多少带有一点“士为知己者死”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效忠感情,一心想到不负钟书记重托,以振兴香州的经济为己任。然则,在来自历史深处的官场潜规则的强大压力下,仕途曾一波三折的他,既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公然挑战现实,又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调节自己操持的价值观念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他一方面在官场左右逢源,如在马贞南面前溜须拍马;为嫖猖被抓的贾副县长打通关节;为了笼络人心,在特级厨师彭忠厚面前故意玩弄权术,使之一惊一乍后埋头干事;明知徐宛副市长与潘晓丽厮混却故意装聋作哑……另一方面,他又洁身自爱,坐怀不乱,拒绝章树立安排的色情诱惑和苏可可的勾引即可见一斑。但心理平衡动辄被打破,他“比偷鸡摸狗还难似”的给市委书记钟国泰送礼被拒后窘态尽露,一度精神失重……小说中,主人公关键更多的是苦苦挣扎的孤独、痛苦、矛盾与无奈,不时在审判乃至拷问自己的灵魂,甚至产生过对这个世界的怀疑。这些,委实给小说平添了一种悲凉而沉郁的色调,所幸的是,他内心可能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负累,但却难以掩盖一个高尚者的良知,当历经许多人和事之后他终于挣脱了畸变的文化心态,找回了迷失掉的自我。因为小说的触角伸向了人物隐匿在潜意识状态中灵魂的无情真实,从而显示出人物刻画的独特深度。如前所述,小说结尾为主人公铺设了施展才华、有所作为的新的前进轨道,使读者于历史的迷雾中,隐隐窥见年轻干部现代意识的素质结构的新轮廓。

创造了刘倚锋这一不可多得新型商人的形象,正是小说避开了平庸窠臼的点晴之笔。的确,刘倚锋在小说中是一个中心人物。他牵动全篇的神经,许多好事或坏事都是由他一手精心策划的。刘倚锋上过大学,搞过官倒,揽过工程,做过走私,曾下海经商失败而一贫如洗,烧香拜佛时结识了慧圆大师并得其指点,成为亿万富翁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捐款修葺名寺。从官场到商场的经历,使他不仅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睿智的思想,而且不乏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商业嗅觉,他懂得要搞活经济必须与权重位显的官员合作,投资政治与投资生意一样重要,为此,他不断地揣摩官员意图而投其所好,甚或抓住人性的弱点设置陷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为了承揽修筑酷山市高速公路,得悉该市主管此项目的市长李愚儒酷爱书画和古玩,喜附庸风雅,于是特地到书店买回大堆关于书画古玩方面的书籍,闭门潜心研读,并买回几件瓷器陶壶和几幅名画书法的赝品陈列于办公室,利用李市长应邀参观公司之际,请其留下墨迹且曲意恭维,还赠一件赝品粉彩百鹿尊,以假乱真,达到目的后为了谨慎起见,还是令手下人员冒充美籍华人将其买回。刘倚锋正是凭借自己的精明谨慎和手腕,无论承包什么项目都能得到政府给予的最大利益。他雄厚的经济实力,除了用于商业投资外,就是大肆挥霍享乐,为了买新车和换女秘书不惜一掷千金。

刘倚锋这一具有人性深度的典型人物,其强者气质充溢全书。作为商品经济的弄潮儿,他创办的天成集团,立驻京都,移师西部,插足香州;他还不惜投入巨资打造商业贸易网站,堪称眼光不凡,雷厉风行,成效卓著。其实,参与历史过程的人们的道德水准与他们在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或者正是出于对这种历史具体运行或然率的深刻颖悟,作者对刘倚锋这一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人物创造,表现出一种新的视界,既说,对于人物身上集结的特有的痞气及唯利是图的恶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并未表示过多的鄙夷,也超越了传统小说那种肤浅的道德评价,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人物的文化心理轨迹及行为的社会环境,你细心体味小说中嵌入的《晏子春秋》中南橘北枳的典故,就不言自明了。

在小说以官员为主的群像式人物画廊中,两位落马的高官的描写,也表现出既丰富又复杂的内心动态和不同的个性特征。马贞南其人,多谋善断,圆滑柔和,表面亲和客气,实则绵里藏针,玩弄权术、排斥异己往往不露声色,他通过作秀,在群众中赢得极好的口碑,故仕途坦荡,扶摇直上,后因利用老婆受贿而落入法网;徐宛则秉性有异,他办事果断,锋芒毕露,有雄心,有魄力,为了事业他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但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面人,前程和美人,成为其矛盾纠结的根本芥蒂所在,他升迁市长得益于女人,但也因此必失足于女人。对于这两位高官的堕落,小说能寻绎出自身心理演变的合理依据,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真实性和生动性。

还有些次要人物形象也是各具风采的。如温文尔雅但神通广大的资深记者章树立,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官员与商人之间,充分利用记者的身份进行感情投资,利用驻京办这一平台为自己的公司牟利;出身贫寒的企业家易瀚林,厚道爽快,执着奋进,但缺少心眼和应变能力,公司破产后凭借实干精神而东山在起,这一人物身上显示出诚厚、坚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品格;小说还以温情的笔调,描写了美丽而富有才华的青年女性苏可可从扭曲到最后超度的人生经历,尽管她有过人生道路上的沉沦、迷失,但作品借助她远走异国后与关键的通信,预示着她将走向健康的新生活。至于对改革忠贞不渝、鞠躬尽瘁的“人民好市长”唐鸣谙;维护党性、胸怀坦荡,对家乡建设怀着拳拳深情的老首长曾老;以及外圆内方、随风转舵的驻京办副主任霍光明等,倘不苛求的话,这些人物形象尽管还不够圆形,不够立体,多少使人感到不满足,但基本上达到了性格化的艺术要求,同样给读者留下活灵活现的较深印象。

(三)

阅读《驻京办》这部小说,没有读类似题材作品那种压郁、滞重之感,相反情节生动,趣味盎然,极具娱乐性、可读性,这种艺术效果恐怕与小说的叙事有关。应当说,叙事模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题材适合哪一种叙述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展开真切的人物本体状态,作者选择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作为载体,即以“驻京办”为总体结构的支撑点来联结各种人物与事件,故事的发展与时空顺序一致,情节线索上没有天马行空的发散性和“陌生化”的审美刺激,而是以“仿佛锋利的划破肌肤”的严酷的真实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颤栗。然而,为了避免一般写实小说过实过密的客观转述,作者采用了多种文本结构以强化小说的叙事效果。如在叙事情节中,不时植入历史故事、书信公文、诗歌禅偈等其它文本,古今中外,广喻博引,以增强小说内蕴的丰盈性。小说中涉及到《清史》《通志》《清稗类钞》《晏子春秋》等多种典籍中的历史故事,这不仅对主干情节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延伸与阐释,而且消解了真实与虚构、历史反思与现实思考、外部世界与内心活动的界限,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动态感。如小说叙写关键上任驻京办,必然受制于市委书记的政治关系,因此在马贞南眼中自然被归于钟书记的人,置此,小说巧妙插入宋神宗时期苏轼被卷入新旧党争的故事;再如关键与老首长曾老对弈故意输棋时,引用《通志》中贾玄陪太宗下棋的典故,这些带有隐喻性的历史文本,与小说主干情节构成“互文”,以古讽今,体现出作品结构形态与作品内容的完美契合。

另外,作者还腾出较多的笔力,舒展自如地酿造意境,容纳风物民俗,如品茶、下棋,搓麻将,古玩鉴赏、诗画考释等,或寄托讽喻,或发掘其中深藏的文化意蕴,都对作品的题旨起着辅助催化作用,使小说易于和读者的经验世界相通,从而酿成亲切而有趣的意味。也许吴茂盛曾是诗人的缘由,小说尽管写得简洁痛快,逼近生活原态,但其中诗的素质难掩,如写与人物活动有关的故宫,长城、北戴河、潭柘寺等,作者皆以抒情写意的笔调绘制 一幅幅具有空间美、韵味美的图画,读着小说,既有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气息,也不乏空灵飘逸的审美情韵。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之处,个别章节使人感到较实较满,滞于具象的东西,而缺乏哲理上的意蕴;有些地方把“包孕”点破似嫌直露;人物酒桌上某些戏谑亦流陈俗,我想,这些读者自能别择,在此不赘。

(作者系长沙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微信图片_20231008090459_副本.jpg

吴茂盛,当代小说家、诗人、美术评论家。1971年出生,湖南祁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委员、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永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现实批判实力派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归来者诗群重要诗人。十四岁发表作品,十八岁出版诗集,中学时代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一和“全国优秀文学少年”称号。作品曾获潇湘文学奖、丁玲诗歌奖、全国青少年新诗奖、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首届优秀诗人奖等十多次奖项。部分诗歌入选几十种年度选本,并翻译成英文。曾就读于零陵师专中文系、辽宁文学院第四届作家班。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十多年,任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曾任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新世纪周刊》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法治中国》电视栏目执行制片人。著有诗集《无尘的歌唱》《独旅》《到达或者出发:编年诗选》和长篇小说《驻京办》《招生办》等十多部。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荷初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755/91/132448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