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熊其雨:泪眼婆娑烀鸡子

来源:红网 作者:熊其雨 编辑:施文 2023-11-03 16:51:56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chicken-stew-7140156_1280.jpg

泪眼婆娑烀鸡子

文/熊其雨

晨起,秋雨满山,栗叶飘黄,枯朽的谷皮树缀出点点星辰,细看触之,一茬茬木耳从皮木夹隙中冒尖,耳面乌黑、肉厚细腻,劝君及时采撷,往返蹦跳的土鸡,将在昂首低头间啄食。

想来,野生木耳竟似珍馐,味如土鸡般滑嫩紧致。吃食之于地域,常在方言和人情中升华。比如岳阳华容人讲话喜欢带“子”,动物一类唤作猫子、鸡子、狗子、猪伢子;美食和物件类,则称鲊粉子、团子、豆腐丸子、鸭划子,字里行间是对自然的亲昵。鸡子,即农家土鸡。而烀(hū)鸡子,则是湖区人一种特殊的烹饪方式,即把食物放在锅里,加少量的水后盖紧锅盖,加热使之变熟,熟后再放入磨碎的米粉搅拌均匀,经过二次加工蒸熟再上餐桌。而在东北,烀苞米、茄子、土豆是传统特色菜,无论是湘北还是东北地区,烀菜总能将食材本味原汁原味呈现。

一年生小公鸡宰杀后放板栗清炖,据说可让小孩蹭蹭长个子;两年左右的土母鸡肥而不腻,开鸡笼门时顺手抓一只,用布条绑扎好,宰杀时还得念念有词:“畜生畜生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世间有人吃鸡肉,我持屠刀实无奈。”我的外婆是老基督教徒,不能杀生,这种事则由邻居操办。

生活忙碌不已,每每回家,我依然会守着柴火灶陪老人家吃饭。烀鸡子是奶奶的拿手菜,做法大道至简,如今昔人已往,偶尔食之竟惹得泪眼婆娑。你看,铺了燕子瓦的厨房烟熏火燎,推开门,烟雾中走出一个猫着腰的老者,看见你一脸笑容。脚跟前,是用稻草、稀泥和窑砖糊就的灶台,一侧耳室的大肚铁瓮可盛热水,灶旁是竹片、枯枝败叶等引火薪柴。饭熟后燃一根细支的香,我和堂弟、奶奶围坐灶边烤火、吃饭,日子悠远。

母鸡要留着生蛋,过节才舍得宰杀,平日里很难吃到烀鸡子这道菜。特别是奶奶常年吃素,桌上菜蔬基本靠自种自足。对我们大方,她却对自己小气,桌上永远是老三样:盐豌豆、水盐菜、榨菜丝。那时读书放假回家,或逢年过节时总能体悟到来自祖辈的爱。柴灶生火,以少量菜籽油为引,放入切丁的黄色鸡油煸炒,鸡肉、鸡杂洗净后斩切成块,放桂皮和黄姜同炒,只搁食盐入味,待鸡皮微卷、焦香四溢,放山泉水焖煮收汁,一手将米粉(用大米反复研磨成的粉末)窊入锅中,一手用筷子顺时针搅拌,盛到瓷碗中上蒸笼“云蒸霞蔚”半小时即可。食之,土鸡自带香味,米粉消油解腻,大人下酒可吃,老人小孩也可夹一筷子,不似卤鸡、椒麻鸡、白切鸡那般,要靠些调料等加持。

锅巴焦脆,鸡肉嫩滑,没有其他烹饪技法,全部靠食材本真味道。而烀鸡子配锅巴饭,则是不少异乡人的心头好,如今却只能隔山遥望。

鸡打鸣了,零星记忆好似昨晚星辰,在我心头隐痛。暗夜里,星光微闪。

微信图片_20230906151831.png

熊其雨,湖南华容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被《我和改革开放的故事》一书收录,曾获湖南新闻奖市州好新闻奖、长沙新闻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晶报》《湖南日报》《湖南散文》《潇湘晨报》《散文诗》《高中生·职教与就业》《高中生·青春励志》《长沙晚报》《今日女报》《株洲晚报》《永州日报》等报刊杂志。

来源:红网

作者:熊其雨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755/95/132279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