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丽莎:读懂长沙之湘江夜话(一)

来源:红网 作者:王丽莎 编辑:施文 2024-07-10 15:39:11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江。摄影:吴非.jpg

吴非/摄

读懂长沙之湘江夜话(一)

文/王丽莎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长沙河西大学城的湘江岸边,矗立着一座两人于船上对话的雕像。长者呈坐姿,似乎在畅谈家国大事,年轻人站立倾听若有所思,两人的神韵隔着时空都能感受到相见恨晚的惺惺相惜。这座雕塑中的人物正是中国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和他的恩师民族英雄林则徐,由于他们畅谈一夜至天光欲晓,史称“湘江夜话”。

1849年冬,彼时的林则徐,已经65岁,是举国上下皆知的民族英雄。十年前,还在1839年冬,林则徐奉旨禁烟,也就是广为人知的“虎门销烟”,曾使道光帝龙心大悦,亲自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英舰北上肆扰京津畿辅地区,朝廷主和派最终占了上风,而林则徐则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为名遭“严加议处”“革职”。

1841年,正在浙江镇海(今宁波)协助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筹办镇海军营事务的林则徐,接到道光帝“林则徐着革去四品卿衔,均从重发往伊犁(今新疆)效力赎罪”的谕旨。然而林则徐前往伊犁的戍途并非一帆风顺,1841年8月,黄河水势暴涨,河南祥符黄河三十一堡堤顶漫塌,决口竟达三百多丈,开封受淹,河流改道,河南、安徽等五府二十三县受灾。河南巡抚牛鉴、东河总督文冲束手无策。林则徐是出名的水利专家,道光帝一纸谕令“林则徐着免其遣戍,即发往东河效力赎罪”召回了林则徐,10月,林则徐奉旨赶到祥符黄河治水工地。

林则徐这位水利天才,短短时间就治理了困扰大清的水患,但所有人加官进爵,独独没有林则徐,道光亲批,林则徐“着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即仍遣发伊犁(新疆),戍边赎罪。这其中还发生了大清朝堂著名的死谏事件,因为林则徐继续被贬新疆,大清朝堂以清正刚直著称的王鼎冒死直谏道光,为林则徐鸣冤开罪,直呼道光,不用林则徐是自毁长城,道光未理会,王鼎心灰意冷,写下穆彰阿诬陷林则徐的弹劾奏折后,自缢明志。道光帝听闻后追赠其为太保,谥封文恪,入祀大清贤良祠。

林则徐此次进疆,计历时约210多天;途经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行程约1万余里。

1841年8月,林则徐途经江苏京口(今镇江)时偶遇魏源,林则徐将其在广东禁烟时为了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与现状,组织人才根据翻译的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而编撰的《四洲志》一书等资料交付魏源,嘱其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一百卷。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12月,林则徐“万里荷戈”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清代新疆的政治中心、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府衙所在地惠远城。伊犁将军以及伊犁的各级官员给予林则徐极高的尊崇。林则徐到达伊犁界四台(军台,清代的驿站)时,伊犁将军布彦泰、参赞大臣庆昌俱遣“戈什哈”来迎接。将军、参赞派遣人员迎接遣员是前所未有的。

林则徐遣戍伊犁,从战火纷飞的东南沿海来到相对平静的西北边陲,在与伊犁将军布彦泰等伊犁各级官员交流交往中,以一个政治家敏锐的视角审视着祖国西北地区的边防与安宁,深切地感受到沙俄的威胁已经逼近中国边界,“风平浪静”的祖国西北边陲已经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于是林则徐全身心地投入到关注祖国西北边陲安宁与安全当中,也正是这时候确立了林则徐的“塞防”思想,进而对晚清新疆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林则徐因多年操心流离,已是病体孱弱,于是上奏朝廷从云贵总督的任上告病返回福建,特意绕道长沙,将船停在湘江边的朱张渡口,就是为了见一位37岁的年轻人左宗棠。而彼时的左宗棠还只是一介布衣,林则徐差人去长沙城旁的湘阴柳庄请左宗棠前来一叙,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水,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禁烟抗英到官场腐败,从治理黄河到民生凋敝,从海国图志到西方技术,从“屯田”到“水利”,从“海防”到“塞防”,最后他们谈到了新疆,林则徐说如果能把新疆治理好了,将会是我国的一个大粮仓,但是新疆一直都被沙俄和外敌觊觎,并且已经预见了数年后新疆恐有战事,不可不防,如果新疆被攻破,那外敌就可沿着河西走廊一带长驱直入,整个蒙古和京津冀地区就会陷入虎狼之下。说到这里,林则徐说:“吾老矣,空有于国之志,终无成就之时,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愿托付于你。他日西定新疆,非你莫属。”于是林则徐把自己在新疆的经年所得包括山川地理等所有地图资料都交给了左宗棠,左宗棠跪谢恩师,接过了林则徐的毕生心血,“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这是左宗棠文字中记叙的与林则徐畅谈一晚的景象。此次分别后,林则徐回到福州,半年后身染重病,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他让次子林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大力举荐左宗棠,称其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希望朝廷能重用他,朝廷采纳了林则徐的建议,封左宗棠为四品候补,协助曾国藩创办湘军,至此,左宗堂以37岁大龄青年的年龄,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过了考公务员的年龄,连科员都不是。

公元1875年,也就是“湘江夜话”一别26年后,果然如林则徐所料,新疆军情告急,左宗棠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详细论述了国防形势,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张,并力主兵发西北,收复新疆。最终,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和慈禧的支持。于是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方针,并在1876年以63岁高龄在肃州祭旗,正式“抬棺出征”。

就在这次国防大争论之前,左宗棠已经开始行动。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左宗棠开设了兰州制造局,仿造德国枪炮,为西征新疆提供武器弹药,在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期间,他指挥官兵修筑了从兰州开始经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道路。河西走廊气候干燥,景色荒凉,左宗棠下令筑路军队,在河西走廊道路两旁栽种杨树、柳树和沙枣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正是后人对这一景象的赞誉。此后,人们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栽种的柳树叫做“左公柳”。

如果没有30年前的那一场“湘江夜话”,没有林则徐对左宗棠“塞防”思想的启蒙,没有林则徐慧眼识珠以宏志相托,没有林则徐戍守新疆用尽心血换来的重要的地理资料,何来的左宗棠对新疆山川地形如此了解,排兵布阵,运兵如神,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收复新疆?

那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何对多位登船求见的名门望族皆谢绝不见,单单主动邀请了一位名不见经传且已经37岁屡考科举都不中的左宗棠呢?且听下回分析。

来源:红网

作者:王丽莎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1/54/1408826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