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中国行丨陈茂智:趟过瑶人河

来源:红网 作者:陈茂智 编辑:施文 2024-07-30 12:00:0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无数湘人、万般湘味。他们的笔下,有山野之趣,有儿时回忆,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红网文艺频道联合湖南省作协,推出“文化中国行之文学里的湘村”系列报道,带你探访、游历美丽乡村。

图片1.png

趟过瑶人河

文/陈茂智

大瑶山里溪河众多,无数的小溪汇成河,瑶山人习惯把这些细如毛细血管的溪河称为麻江。

地处湘南瑶山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也有一条麻江河,麻江河流经桐冲口村时,村里人改称这条河为“瑶人河”。原因是,这条河是从瑶山深处流出来的,再就是沿河村寨住的大多数是瑶族人。

就说桐冲口村吧,全村8个村民小组170多户600多口人,瑶族人口就占99%,是典型的瑶族村寨。

“瑶人穷,瑶人苦,一天三餐苦菜公,葛麻藤子当腰带,芭蕉叶子当衣服。”这是苦难年代瑶山贫穷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到了本世纪初,这个村的贫困状况仍然让人深感意外。2015年4月,湖南广播电视台扶贫工作队进驻桐冲口村开展精准扶贫,队长云捷的第一印象就一句话:“这是个种金子才能致富的地方。”县委下派到村里扶贫的郑艳琼就是本村人,知道村里的底细,向云捷队长介绍说:“全村人均口粮田只有两分,一年生产的粮食只够吃3个月,剩下的9个月需要买米度日。”

云捷带领扶贫队员用了一周时间走村串户,发现这个地方与周边山寨相比,除了村寨古老,种植方式古老,人的观念也古老。他问:“这些田土本来就有限,难道除了种一季稻谷,就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可种了?难道只有粮食能饱肚,钞票就不能饱肚?”他还说,桐冲口是千年古瑶寨,依山傍水,山林漂亮,瑶人河也漂亮,这么美的风景哪里找啊!如果说桐冲口只有种金子才能致富,那我们就把山林当金子,把这条瑶人河当金子,我们搞特色产业,吃旅游饭,让桐冲口村通过发展产业赚别人的钱脱贫!

扶贫第一年,云捷把自己在郴州扶贫时带领村民种小黄姜致富的模式复制过来,村民们都表示疑虑:“我们祖祖辈辈在山上种苞谷,种姜能行吗?”为了让大家吃上定心丸,云捷五次驾驶私家车到以前的扶贫点请种植大户来讲课,有一次因雨天路滑,车在炎汝高速侧翻,车受损,幸好人没事。2015年10月,村民种植的5000公斤小黄姜上市,云捷带着村干部到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找销路,客商看到样品,二话没说承诺包销,且卖出了好价钱。第二年,村民主动找云捷要求种小黄姜,村里顺势成立“千年瑶寨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山上种植小黄姜300多亩,还流转其他乡镇200亩土地种植小黄姜,322名贫困村民成为会员、股东。为方便储存,扶贫队请来专业队伍在村里开挖18口储存小黄姜的地窖,并通过省广播电视台建立“芒果谣”电商销售平台,一时小黄姜销路大开,得到实惠的桐冲口村民说:“种小黄姜还真是种金子哦!”

因为带领村民种姜致富,姓云不姓姜的云捷队长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姜爹”。

如果说“姜爹”种姜带领全村百姓第一次跨过了瑶人河,那郑艳琼就是依靠发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领村民再次趟过瑶人河。

郑艳琼是土生土长的桐冲口人,她从12岁开始就随父亲来到江华县城生活。父亲郑德宏是著名瑶学专家,他编撰出版的《盘王大歌》《瑶人经书》等成为瑶族文化的经典文献。郑艳琼深得父亲真传,在瑶族文化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编写出版了《奏铛》等六部瑶学研究专著。她多年担任县民族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纪检组长,得知县委批准她回村挂点扶贫时,她半戏谑半认真地对领导说:“最近几年,我一直坚持买彩票,如果中了500万,目标就一个,把奖金全部拿出来为家乡做事。现在,我回到家乡扶贫,就算是我中了500万彩票回家吧!”

扶贫那些年,郑艳琼跟省扶贫队一道,为桐冲口的脱贫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17年年底,桐冲口村实现整村脱贫,湖南广电扶贫队撤离桐冲口村时,给桐冲口村留下了一幅新的画卷:瑶韵商业街、综合服务大楼、瑶韵广场、风雨长廊、环村水泥路、30栋新时代特色的异地搬迁吊脚楼……“千年瑶寨”文旅品牌脱颖而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桐冲口发展得更好,谁来守住这份胜利果实确实让人费心。2018年3月,江华县委根据群众意愿,正式任命郑艳琼为桐冲口村第一书记,让她继续从事扶贫工作。

图片2.png

驻村几年,郑艳琼为了村里脱贫可谓全身心付出。老支书支书郑仁辉后来透露一件事:2016年底,在省广电扶贫队的帮助下,全村散居在深山的贫困瑶胞通过易地搬迁,在规划的核心区内集中安置。按照“旅游脱贫”这个谋划,所有迁建新房依照瑶族吊脚楼的风格,按两层设计建设,一层自住,二层集中搞民宿,这样一举两得。按规定30户迁建新房的瑶胞每户要交3万元钱,可临近规定的时间,还有10户拿不出钱。不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丢掉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啊,郑艳琼瞒着家人,拿出自家积蓄的30万元,帮10户瑶胞把钱垫上。

村民盘上桂至今念念不忘:“要不是郑书记当时帮我垫上3万元钱,我现在还住在深山里。”

也是这一年,因为要建房子,后山的祖坟全部要迁走。新年正月十一组织村民开动员会,正月十九全村人统一迁坟,没有一户打退堂鼓。迁坟那天,郑艳琼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她看到了乡亲们想要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毅力。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郑艳琼思考得最多的是村寨未来发展的事,她从培养新人、能人,配齐班子入手,要为桐冲口留下一支用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客观地说,原有的村支两委班子年龄偏大,而且观念、能力都不太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挑选能人上岗是她当上第一书记后的第一把火。经过调查摸底,一个叫郑江涛的年轻人引起了她的关注。郑江涛一直在外打工,见识广,能力强,在广东一家公司做主管,月薪8000余元。当郑艳琼找到他时,他说为了家乡建设,他愿意放弃广东的高薪工作。回来后,2018年换届时当选为村主任。她还把村里懂电脑的赵谦也动员回乡,当选为村支委,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幅提高了。

立足民俗生态优势,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是她心里最大的梦想。为圆这个梦,她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制定了“公司+集体+村民”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她说服丈夫以他俩的工资为公司抵押担保,前后从银行贷款50万元,作为旅游开发的第一笔资金。村民以民房入股,公司出资,成立拥有农家旅馆客房124间187个床位的旅游公司,公司与农户按照3:7的比例分红。当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分红最多的一户贫困户达到9800元。

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帮助家乡的发展。瑶家姑娘赵诗宇从上大学开始就利用假期时间帮村里打理各种事务,村里游客多的时候,赵诗宇经常忙到脚不着地。去年大学毕业的她怀揣着振兴家乡的梦想回到了村里,被村里任命为游客接待中心客房部经理。

配合民俗表演和晚会演出,村里组建了千年勉瑶古寨醉喜多艺术团。这是一支近百人的表演队伍,参演人员全部由本村村民组成,大家白天劳作,空闲时排练,节假日晚上进行表演。村里还会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村里进行专业授课,在团长郑琼的带领下,先后创作了22个原生态瑶族歌舞节目,每年为游客表演瑶族歌舞百余场次。不仅实现组织化演出,同时大家共同分享旅游收益,既提高了大家参与演出和创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

郑琼不仅能带领村民排练和演出,她还会制作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瓜箪酒。瑶族瓜箪酒是瑶家待客必不可少的佳酿,选用优质大米和玉米、高粱,蒸熟后拌入酒曲自然发酵,土法酿制的瓜箪酒醇香可口,深受游客喜爱。疫情结束,旅游升温,她一年卖出两万多斤瓜箪酒。村旅游公司认准了瑶家瓜箪酒这一商机,将土法酿制的瓜箪酒经过现代科技提纯,利用贮藏小黄姜的土窖封存窖藏,推出了多款“醉喜多”瑶酒系列产品,在市场颇为走俏。

唱瑶歌、跳瑶舞、打糍粑、篝火晚会......乡村旅游日渐红火,让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甜头。30多栋特色瑶居、商业街、旅游接待中心、夷勉堂(瑶韵活动广场)、风雨文化长廊、马道、滚水坝、景观亭等旅游项目落地完成,民俗表演、乡村春晚、瑶人河漂流、实景剧演出等文化活动不断翻新出彩。每到节假日,游客们纷至沓来,感受千年瑶寨的无穷魅力。

图片3.png

2020年8月31日至9月3日,“小康梦·千年梦”湖南文艺家看千年瑶乡采风创作活动在江华举行,来自全省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等多个门类的30多位文艺名家走进千年瑶寨桐冲口村开展采风创作,用文艺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期间,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时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亲临桐冲口,为“湖南文艺家创作基地”“湖南文学创作示范基地”揭牌。

桐冲口,从一个“只有种金子才能脱贫”的“国家级贫困村”,成为享誉四方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宜居村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村集体经济强村等诸多荣誉。

“瑶人河静静流,千年瑶寨桐冲口。昔日人穷不出门,今日远客到此游。”一首新编瑶歌唱出了桐冲口人的自豪,歌声清音袅袅,久久回旋在大瑶山的青山绿水之间。

(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图片4.png

陈茂智,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理事,在《民族文学》《文艺报》《湖南文学》《作品》《莽原》《戏剧春秋》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300余件,已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归隐者》《金窝窝,银窝窝》《白帆船》《虎牙项圈》《红薯大地》,中短篇小说集《静静的大瑶河》、长篇报告文学《梦圆大瑶山》等。

来源:红网

作者:陈茂智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1/74/141439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