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圣纸都漫想曲
文/谭学亮
耒阳,本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据传上古时候,华夏人文始祖炎帝在此处大河边,一处河流走向如“金线吊葫芦”之地,发明了最早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耒,于是眼前之水被命名为耒水,水北城池自然就成了耒阳。
殊为难得的是,2200多年来,这“耒阳”之名就没变过,真不枉“荆楚名区”“三湘古邑”美誉。
但耒阳人最为骄傲的,却是“纸圣”蔡伦,其“蔡伦纸”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耒阳因此被称为“纸都”。
其实,蔡伦不但是正宗地道的耒阳人,也是三湘四水这片大地上,第一位土生土长并彪炳中外史册的国人。
国内不用多说,比如法国安贝尔市,就建有专门的蔡伦馆,其展出文字中说:“蔡伦的杰出贡献和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篇章。”
事实上,东亚和西方掌握蔡伦的造纸术,都比中国晚了数百上千年,所以英国威尔斯博士评价说:“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此,亦不为过也。”
著名学者苏赫曼更在《造纸学》一书中申明了造纸术的巨大意义:“中国蔡伦在1800多年前(注:现为1900多年)发明了纸,其他任何发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都不能和纸相提并论。”
1978年,美国人迈克尔·哈特发布《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蔡伦排第七,但从发明角度看,则为第一。前十中只有两位中国人,另一位是孔子,排第五;前十中只有三位科学家,其中牛顿排第二,爱因斯坦排第十。
这就是蔡伦的历史地位。
“蔡伦纸”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使用简和帛记录文字,分别称为简书和帛书。在湖南,就有著名的三国吴简和西汉帛书等。
帛书自然要比竹简方便得多,因为缣帛柔软而光滑,书写时易着墨,幅面大小也可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如《字诂》所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但帛书最大缺点,是造价昂贵,不易普及,即使是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也不一定用得起。
与之相对应的是简牍,竹制为简,木制为牍,虽然经济便宜,但其笨重难搬、阅读不便,却是显而易见的。
据说西汉文学家、辞赋家东方朔应招上书汉武帝时,其书简就写了三千片,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才能搬上大殿,而武帝则花了两个月时间才读完。
史载秦始皇事必躬亲,规定自己每天须处理完120斤公文才准入寝。秦制一斤约等于今日半斤,当年120斤就是今日60斤。参照睡虎地秦墓竹简,按每片竹简重4克折算,60斤就是7500余片左右;按每片30字计算,字数便有22万之巨,即使打五折也过了10万。
仅就此端而言,秦始皇可谓勤勉有加,让人颇生敬意。帝王也不容易当呀!
当年的宦官蔡伦,对竹简的笨重与不便,也应深有体会。
蔡伦出生于一个普通铁匠之家,小时候家境不错,又天资聪颖,父母便送他进了私塾,成了难得的知识少年。因为盐铁专营,家里免不了要与官府打交道。谁知一来二去,蔡伦竟然被官府看上,十二三岁时,被选送到了宫里。
也有传言说,这是他家主动钻营的结果,想来定是胡说。若非万不得已,谁愿自家孩子去当不男不女的宦官呢!
好在蔡伦从小聪慧,又知书识礼,入宫后颇受欢迎器重,次年(公元76年)就升为小黄门,可出入皇宫,传递诏令;和帝时又升为中常侍,成了掌理文书、参预政事的宦官高官,还因多次匡正得失而触犯龙颜,也算是有位有为了。
这个时期的蔡伦,虽不用像东方朔那样,要大捆大捆地用竹简写文章,也不用像秦皇汉武那样,每天需大捆大捆阅读处理公文,但因职责所在,每天都要专门传递各种沉甸甸的公文,脑力与体力兼具,工作定不轻松。
蔡伦不但很有才华,还很有个性。比如,每到休假之时,他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去喝酒打牌,交朋结友甚至拉帮结派,而是闭门读书,自得其乐,或者亲去田野考察,也不知是不是提前去考察造纸材料去了。
蔡伦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公元97年他兼任尚方令,负责“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所造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他似乎天生就有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强大基因。
与此同时,蔡伦也曾亲眼目睹当朝的班昭,作为“天下第一才女”,每天埋首大堆小堆竹简之间,续写《汉书》的辛劳;更早一点,前贤王充20余万言的《论衡》,所使用的竹简成千上万,堆成小山一般,也让他暗自心惊。
感同身受,这简帛之书,无论如何太束缚人的手脚了。用蔡伦自己的话说,就是“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也许很久以来,蔡伦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造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既像简牍一样便宜易得,又像缣帛一样轻便好用,以取代目前沉重的简牍和名虽为“纸”却昂贵的绢呢?
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时点。
五年以后,这个机会和时点出现了。其标志,是公元102年,邓绥成了皇后。
历史上这位邓皇后鼎鼎大名,她以皇后之位辅佐夫君和帝,又以太后之尊执掌朝堂16年,“兴灭国,继绝世”,风雨飘摇中扭转乾坤,为振兴东汉立下不世之功,被后世称为“皇后之冠”,是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等后来者全心效法的榜样,虽然她们都学得不太像,特别是慈禧。
邓皇后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从小不爱女工只爱书。她六岁读史,十二岁通《诗经》《论语》,宗族内外称为“诸生”,父亲有事也只和她商议。公元95年,14岁的邓绥因“姿颜姝丽,绝异于众”被选入宫,次年被册封为贵人。阴皇后因此倍感压力,并不惜以巫蛊之术加害于她,不料公元102年事发被废,邓绥旋被立为新的皇后。
阴皇后在位时,四方各国进贡方物,都要按照奢侈程度划分高低,各种器物都要饰以金银;而从小喜欢读书的邓皇后继任后,却下令万国贡献的奢靡之物一律禁绝,岁时季节只需进贡纸墨(那纸,自然是传统的绢素古纸)。
两位皇后的水准,可谓高下立判。
邓皇后此举,无形中为负责宫中器物制造的蔡伦接触各类纸品、改进造纸术提供了一切必要条件。所以,当邓皇后下令蔡伦着手造纸时,蔡伦绝对信心满满。皇后如此重视,皇帝的少府自然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焉敢打马虎眼!
毫无疑问,“不爱珠玉,独好纸墨”的邓皇后对造纸发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她密切关注相关进展,及时资助相关研究,鼓励蔡伦反复实验,不断改进完善。传说当蔡伦创造性地(即“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破鱼网等混合制成新的纸浆,用抄纸法辅以“纸药滑汁”等,终于造出新的纸张后,也曾认为大功告成,孰料邓皇后却认为未达预期,勉励并督促他竭尽全力改进完善。
公元105年,蔡伦终于完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用植物纤维构成的书写用纸,改写了人类用竹帛记录文字的历史,邓皇后马上在宫廷推广,“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于其原料广泛,价格便宜,很快就传布开来。
毫无疑问,蔡伦之所以能发明造纸术,生产出改变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蔡侯纸”,邓皇后是最积极、最坚定、最有力的支持者。正如英国学者亚历山大·门罗指出的那样:“如果说蔡伦是使得纸广泛应用于书写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师,那高瞻远瞩的邓皇后则是促进纸和书写结合的媒人。纸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被广泛运用的书写材料,要感谢蔡伦的工艺和邓皇后的先见之明。”
其实,邓皇后的“先见之明”岂止造纸一端。综其一生,单看她在文化科技方面,创造的“第一”就不知凡几。
公元119年,已经成为太后并执掌政权的邓绥创办了一所新学堂,征召五岁以上的宗室和邓氏近亲共七十多名男女孩童学习经书。这是中国历史上明文记载的最早的官办男女同校的学校,邓皇后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公元110年,邓皇后召集五经博士许慎和儒者刘珍、马融等五十余人,到东观校对审核诸子传记等,最终形成了东汉经文的标准读本——兰台漆书。在此期间,邓皇后支持许慎不断修改、补充、完善《说文解字》,并于121年定稿,世界第一部字典由此诞生,许慎因此被称为“字圣”。
公元111年,邓皇后聘请张衡入朝为郎官,后拜为太史令,充分信任并支持他发明创制了独飞木雕(世界上最早的飞机)、浑天仪(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和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等众多高精尖仪器设备。张衡因此被称为“科圣”。
纸圣蔡伦,自然广受历朝历代人们尊敬和纪念。在家乡耒阳,更是如此。其代表,就是蔡侯祠。
蔡侯祠原为蔡伦故宅。公元121年蔡伦去世,乡亲们便在其宅基地上建祠纪念,祠后有衣冠冢。后因年久毁损,代有重修,其中最大的一次,在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
那年九月,耒阳知州陈宗义重修蔡侯祠后,“祠旁置屋,募民居之,以奉祀事。又于骜山乡北冲口,置田一十亩,并广济仓后”,还“亲置桑一百四十株,俱付其祠,以充给赡”,显著提高了祠堂自给自保能力,真是想得深,谋得远。现祠建于清代,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6年、1981年两次修整。
2001年是蔡伦逝世1880周年纪念。耒阳市以“崇尚科学、传承文明”为主题,将蔡侯祠扩建为“蔡伦纪念园”,其间重建造纸作坊,又在狮子岭下建起发明家广场,竖起高达14.7米的蔡伦大型主铜像,并于9月举行公祭大典,开展声势浩大的科技发明节活动。蔡伦以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形象,再一次激越人心,深入人心。
因为“纸圣”在兹,耒阳的造纸业,自然源远流长。
据耒阳民间传说,蔡伦生前曾衣锦还乡,并广授造纸工艺。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就引佚名《湘州记》有关记载说:“耒阳县北有汉黄门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如今蔡侯祠里面的蔡子池,据说也是蔡伦当年指导乡邻们浸泡造纸原料的地方。
到唐宋时,耒阳已是湖湘地区的主要产纸地,明代还出现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到清代,蔡伦古法造纸进入鼎盛时期,年销售量达2万担,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遗憾的是,因为清末内忧外患、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等,耒阳古法造纸业受到极大的影响,作坊纷纷停产息业,只在如今的黄市镇一带,在那16万亩连片的蔡伦竹海中,保留了数百家土法造纸作坊。
作为“纸圣”故里和千年“纸都”,耒阳市却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造纸厂,也没有一家业内叫得响的纸品牌,只有几家不成气候、没有规模的造纸小作坊,这该是多少耒阳人乃至湖南人的心头之痛呢?
记得当年参加蔡伦科技发明节开幕式时,我曾与耒阳朋友聊过,既然耒阳是蔡伦故乡,又是千年纸都,中国最大的纸厂、最好的纸张、最靓的纸品牌,就应该诞生在这里呀!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时候,这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就像当年我刚来长沙时也觉得,既然运算最快的“银河”计算机诞生在长沙,最好的家用计算机也完全应该在湖南一样。
许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没有,便永远是梦。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来,千年纸都似乎正秉承“纸圣”的创造精神,在努力恢复她的应有活力。
其标志,自然是当地正高端规划并不断落地的纸业工程。
2020年1月19日上午,耒阳市与广东韶能集团举行了蔡伦纸业抄纸项目签约仪式。抄纸法,是蔡伦造纸术的核心技术。项目主攻生态植物纤维制造业,是韶能集团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同行业的龙头。
据说这个项目俗称“一张纸”,是耒阳市“211+X”产业发展战略中的“火车头”。其目标,自然是直接填补蔡伦故里“纸都无纸”的空白。
上下左右都对项目寄予厚望。当地主要官员自豪地介绍说,成功引进蔡伦抄纸项目,是耒阳市推动经济转型的重大飞跃,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生动实践,还是擦亮世界纸文明发源地名片的必然要求,更是耒阳市经济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显著改善的生动体现。
听说该项目还是改革开放以来,耒阳市最大的单体工业投资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其建设规模达50万吨/年,总投资约30亿元,年总产值约60亿元,年税收约6亿元,吸纳就业500余人。
指标如此出色,怎会不被当成心肝宝贝呢!
可喜的是,韶能集团入驻以后,一批相关的纸业加工企业也陆续迁来了。比如中集新材料,他们看中了耒阳16万亩竹海,准备研发环保竹浆,并就近出售给它的“邻居”——蔡伦抄纸项目,运费都不用多少,算盘打得够精的。
今年新年伊始,广东友洁纸品公司年加工8万吨生活用纸一期项目也举行了盛大的签约仪式。项目投产后,可就地加工销售蔡伦纸品有限公司近三分之一的原纸。
又是一个就地取材的好样板。
还有深圳妙樱,还有广东绿州,10多家纸品企业,也纷纷赶来了。
由此来看,耒阳市的纸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耒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都”,也应该为时不远了。
想来“纸圣”泉下有知,定会欣喜异常,他日魂归故里,也会真正有所寄托了。
一耒耕千年,一纸天下传。
作为纸都,耒阳市谋划的这件背靠纸圣、振兴纸业、打造纸都的大事,既像一首新诗,也像一曲恋歌,值得三湘挥笔,也值得四水合奏。
谭学亮,文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江流有声》《大地无言》《岁月之吻》。《亲爱的,我要告诉你》《金果坪纪行》《援川七日行》等曾获中央外宣办、财政部全国征文大奖。
来源:红网
作者:谭学亮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