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杨学成:长沙岁时记

来源:红网 作者:杨学成 编辑:施文 2024-03-19 17:26:14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光影黑皮1.jpg

光影黑皮/摄

长沙岁时记

文/杨学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观察、研究而总结出来的一套气候、物候描述系统。它把一年四季分为二十四个节点,每一个节点最显著的气候特征,都有一个最恰当的名称作为标记。人们根据这些节气来进行种植和收获;根据这些节气的特征来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状态。

长沙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叙事,由古至今,绵延不断,或刻在木牍、竹牍上,或记录在文献、绘画中,或通过遗址遗迹留存,特别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其内容涵盖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别具一格的长沙传统文化现象,亦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唐代长沙铜官窑执壶题诗

立春梦想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

“春来一日,水暖三分。”新年伊始,便是春天的到来,小时候,我出于好奇,总想见证交春时刻。那年立春,我将鸡蛋倒置在泥土上,凝视着定格的时钟报时,无意中发现鸡蛋竖起来了,但完全不是在北京标准时间点上,看来长沙立春也有地方时差。

据史书记载,自汉代起,天子率众臣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后来发展到民间,长沙就有人在立春前几日边敲打小锣、竹板,边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有的人家在墙上贴“迎春接福”“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这些仪式和风俗,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中,就有它们的身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农民知道,只有经过春天的辛勤播种,秋天才会有丰收的喜悦。春耕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清晨的露水、午后的阳光、傍晚的微风,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农民们就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体验着生活的艰辛,感受着春耕的力量。

立春,是生命的赞歌,也是希望的象征,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悟。新的一年,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去领悟四季更迭的变化,实现人生每个阶段的梦想。

雨水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段话出自《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其内涵是“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在传统阴阳五行说中,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以木象春,木要生长不能缺水,于是雨水节就这样来了。雨水节顾名思义雨水多,有时倒春寒后还会下雪。长沙农谚说,雨小落雨三大碗,小河大河都要满。雨水节气带来的水量充足,种田人都知道春雨贵如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雨水,为全年粮食作物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实践证明一年水灾三年旱,为满足稻田水稻生长,做到天旱不缺水,长沙农村冬季修塘筑坝蓄水。同时,宋代已发明龙骨水车,并得到广泛推广运用。我下放农村时,用过手摇水车,也有三人脚踏车。还有为灌溉高岸田,有时用几条、十几条水车从河中搞水车“接力”,场景非常壮观。

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每一滴水啊!

惊蛰

平地一声雷,冬眠的动物渐渐苏醒,蛰伏在泥土中的昆虫开始忙碌起来。“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昆虫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的到来,标志仲春的开始:“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品物皆春,非常亮丽。惊蛰时节,我到外婆家去,经常出入山间那条羊肠小道,看那灼灼桃花,蜜蜂花间穿梭,蝴蝶翩翩起舞。远处的山峦如黛,近处的田野青葱。妇女们在河边洗衣,笑声洒满河畔;孩子们在晒谷坪奔跑,放飞着风筝。人们交换着春天的问候,分享着阳光的温暖。

“惊蛰不杀虫,寒到五月穷。”这句俗语在长沙河东河西流传,原因是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空气潮湿,最宜于各种寄生虫的繁殖。民间用石灰驱虫,石灰性辛温,略有毒,能吸收湿气,贮藏在瓦瓮里,收藏食物时可以避免潮湿腐烂及生虫子。

春分

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每当这个时节来临,燕子便从南方飞回来,它们不顾路途遥远,也不分主家欢不欢迎,闻着老巢和主人的气息,斜着身子和着三月春风,在室内外盘旋,新增了大地一道风景。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这是多么崇高的时刻,让历代帝王如此不敢疏忽。他们知道疏忽春分,就等于疏忽了整个春天,意味全年是否五谷丰登,山河无恙,关乎社稷平安,谁也不想做个昏君。

春分之时,我所在的河西乡里除了送春牛、放纸鸢,还有粘雀子嘴的趣味习俗,有的人家把糯米做成米糕或汤圆,除了自家食用外,还特意弄十多个没有馅的糯米团子,再用细竹串上插在田间地头,那些禁不住诱惑的贪吃雀鸟们,不仅会被粘住嘴巴,还有可能会把自己送进捕鸟的笼子中。

“罗网之鸟,悔不高飞。”正如唐代长沙窑的瓷壶所题之言,反映了长沙地区春分时节的一些习俗。当然也借意喻人,警劝世人贪婪往往会陷入险境,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

清明

清明,是一年春日中的最好时节。我在创作《终是老湘潭》这部传记文学,检索古代典籍时,发现北宋王珠编《杜工部集》,收录了杜甫㝢住长沙期间,创作的《清明二首》《清明》及《小寒食舟中作》等诗篇,描绘了唐代长沙寒食、清明节的盛况。

《清明二首》其一诗曰:“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全诗一气贯注,景象新鲜,先咏风光春色,后抒城池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唐朝长沙清明节的独特文化魅力。

杜甫《清明二首》其二诗曰:“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描写长沙清明习俗风物,寒食有踢球、秋千、施勾之戏等,秦川与湖湘虽然相隔万里,但各地风俗还是相同的。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但后来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据南朝《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代长沙铜官窑,瓷器上也有诗云:“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柳上,人拜古坟前。”

长沙保留的清明节传统习俗中,最古老的当属挂山了。清嘉庆二十二年《长沙县志》有记载:“(长沙)清明日,设酒肴荐先墓,标纸钱于上,去墓草而加土,谓之扫墓。”

谷雨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唐代长沙铜官窑瓷上,有一首《山中即事》诗云:“入谷多春兴,乘舟棹碧浔。山云昨夜雨,溪水晓来深。”“谷”就是二十四节之一的谷雨。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万物生长,大地一片翠绿,恰似古人所言“谷雨三朝看牡丹”。

谷雨时节,正是农人忙碌的时刻。田间地头,稻秧青青,菜花金黄。农民挽起裤脚,乡中的犁铧划破泥土,一行行新翻的田地宛如大地的诗行。在希望的田野,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期盼。

我在农村先后度过了13年,由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热血青年。在农村品味着喝茶的感觉,伴随我风雨旅程,喝茶成我的嗜好,一种生活乐趣。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楚之茶,则有湖南白露,长沙之铁色”的记载。清代和民国年间,长沙茶叶集中产于河西岳麓山、三汊矶、白沙洲一带。河东以高桥、金井为主。

每到谷雨时节,我母亲早早地背着篓,相邀邻居大妈大婶去采茶。谷雨采摘的茶叶俗称“头茶”“白芽子茶”“谷雨前茶”。谷雨过后继续采摘的茶叶按时序分别叫“二茶”“三茶”,立夏过后的茶叫“老末叶茶”。

“老末叶茶”一般农忙季节享用,从包壶倒出来喝,又是一种浓郁的味道,真让人难以割舍。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唐代宋之问《度大庾岭》

立夏感怀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不知不觉,立夏了,不过从气象学意义上来说,长沙已进入阴雨天气为主,气温比较低迷,离触摸到夏天还有一段日子。

夏天,我在乡下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乡亲们自带矮凳,端着茶缸,听我爷爷摆龙门阵。爷爷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所讲的故事很精彩。我也加入到听众行列,有时听得迷迷糊糊,一觉睡得天明,身上被露水浸润得湿漉漉的,浑然不知老乡们如何散去的。

又是立夏之际,我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无论心情还是言行,都似乎少了一些激励和尖锐,多了一些冷静和思考。人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就等于人生到了夏季,道义在心,沉积厚重的理智不得放纵;责任在肩,荣辱沉浮的经验让人心有余悸;婚姻家庭,叫人万道紧箍缠身。

立夏之美,在于它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在这个季节里,我看到了生命的蓬勃与生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没有一个季节像夏天这样富有活力,我要张开双臂拥抱生活、拥抱夏天。

长沙立夏,有吃夏粳之习,谚云:“吃了立夏粳,麻石踩成坑。”立夏粳又名粳坨子,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吃起来清香柔软。

小满

小满是中国最有智慧的节气,24节气里,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但小满之后没有大满。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水满则溢,太多太过都不好,而小满将满未满,一切恰到好处。可见在人们心中,小满才是人生中最好的状态。

“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天地间的阳光一点一点充足,但不至于灼热,亮的睁不开眼,是小小又满足的时光。雨水也逐渐多起来,但也还没到瓢泼大雨,乃至于水势凶猛的时候,是刚刚好的雨水丰盈。

杜语堂曾经说过,生命别太拥挤。得宽点,日子里的满足也需要空一点,小满就好,那才像捧在了手心里一样切实温暖。生命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的,比如阳光晴好的午后,静静的晒太阳,寂静好久的花又亮堂堂的绽放着。人生需要留白,也需要小满,小满足小欢喜。

节气上小满后麦粒真正成熟,达到了大满的状态,但古人不把那时的节气叫大满,而是叫“芒种”。人生也是如此,《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广厦万间,夜眠八尺。大意为人们所需也不过是那小小的部分,人生有小知足就很圆满了。

芒种

芒种,时至芒种,夏已过半。“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

人们常说,芒种是收获的季节,而我认为,它更是给予的季节。在这时节,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丰富的物产,更赋予我们无尽的生机与希望。就像那句诗所言:“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此刻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芒种时节的长沙,既有乡村的万象更新,也有着城市的车水马龙。无论是古老的文化传统,还是现代的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交织融合,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致。而那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深深的烙在每一个长沙人心中。

每年的芒种一般都临近传统的端午节,长沙各地龙舟队都会齐聚湘江,举行龙舟竞渡。划龙舟的人同心协力,顽强拼搏,岸上看热闹的人欢呼雀跃,鼓劲助威,大有把湘江点燃之势,不获第一,绝不收兵。

夏至

古人云:“日长之至,日影短志,至者,极也。”简单几个字,道出了夏至的奥妙。人们纷纷脱去厚重的衣服,换上轻薄的短袖和短裤,去寻找凉意地方,享受那份舒适惬意。

然而,夏至也并非只有炎热,也是生命最旺盛的时刻。回想下放农村的日子,在炎热的太阳之下,我和农民挥汗如雨,为早稻禾苗除草施肥。农民的那双手从来没有闲着。他们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夏至的夜晚,纳凉的方式也有所改变,我们这伙年轻人,不再听爷爷讲故事,大家坐在庭院中,打闹嬉戏,倚在窗外借月光一遍一遍数着点点繁星,那种乐趣十分美妙,令人终生难忘。现在回城住在高楼大厦,抬头望着天花板发呆,反而觉得生活乏味。

我母亲常说,古人很聪明,每个季节都少不了与吃有关系。长沙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旧时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和叫花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地摘取醮坨,美美的饱食一顿。

小暑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夏日渐盛,天地之间仿佛被蒸笼罩,空气里弥漫着闷热与潮湿。小暑还只是炎热的开始,人们对大暑心生敬畏。

这一时节,长沙有人以蟋蟀相对取乐的娱乐活动,有的茶馆或街头巷尾多有斗蟋蟀的场地。据《长沙市志·风俗志》记载,民国时期,长沙更盛行养蟋蟀、斗蟋蟀,大人、小孩都玩。我在天心阁逛古玩市场,看到过饲养蟋蟀的陶缸,盖上刻有“白露将军出,人人爱色青”的字样。其实,斗蟋蟀不完全是文人的雅事,想玩大家都可以参与。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确实,这时的天气,如同蒸笼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而昔日和我一起劳动农民朋友,农闲时他们离土不离乡,外出打工;农忙季节不忘“锄头把扽得稳,作田为根本”的古训,遵循自然的节奏,不辞稼穑之苦,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他们无怨无悔,为了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不屈不挠,顽强奋斗。

长沙的夏夜,月儿弯弯,星星点点,虫鸣蛙叫,合成一首大自然交响曲。我和邻居坐在小区的凉亭,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心中不禁泛起一丝乡愁之情。

大暑

大暑已至,夏日炎炎。长沙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夏天最高温能达到40度,是非常著名的火炉城市之一。

大暑时节,正值早稻收割和晚稻栽播之时,即所谓抢收抢种的双抢时期。大暑又是台风较多和暴雨频增的时期,极易发生旱灾。故此时既要注重防洪,又应注意抗旱。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故有“深水护秧防低温”之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过去,大暑时早稻普遍成熟,收割之时,东家对雇请的长工、短工款待要周到。河西一带俗称“栽禾师傅扮禾客”,收割结束时洗扮桶,然后由东家办“洗桶酒”,菜馔丰盛。

早年,我也多次参加过“双抢”劳动,最开始扮禾用扮桶,完全靠手工操作,劳动效率低下,整天也扮不下几分田。后来发明了脚踩打稻机,一天可以收割一亩多田,一个“双抢”季节上岸,也要二十多天才能收割完。稻谷收回来挑到晒谷场晒,几千稻谷要半个月才晒干。如今收割机问世,眨眼就完成收割,烘干机顷刻将稻谷烘干。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那么在古代,长沙人是如何熬过酷暑的呢?答曰:或睡竹铺子乘凉,或自制凉茶清火解毒。有一次我去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发现一个青釉褐彩狮座诗文瓷枕,瓷枕附有一首情诗:“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更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悭煞人。”该诗表达了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从中也窥见古人对于这种消暑神器的喜爱。

秋入长沙县,无人画得成。

晚风轻浪叠,落日乱蛩鸣。

一雨洗烦暑,千山指去程。

回期谁可定,行乐且吾生。

——宋代·释绍嵩《发长沙》

立秋之际

秋风起兮,落叶飘舞。今日立秋,在通透的晴空里,在萧索的芦苇上,在漫山的翠竹里,在满谷的秋烟中,这样乱扑扑地压下来,诚如所有的生命都被弥漫在成熟的醉人气息之中,秋天真是一个壮丽的季节。

在长沙博物馆的“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中,铜镜是一个几乎伴随着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器物。秦汉时期,四季出现了特定的守护神。收获的秋天里,所望之处都是金灿灿颜色。那面“仙山并照”四神铜镜,其中左边的白虎身姿柔健,似在回首跳舞,动感十足。

我生命中的秋天不经意间蓦然开始,这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刚刚进入收获的季节,也许在我这个年龄段,早已有人悲叹老气横秋,伤感日薄西山,而我却似乎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味还充满了青春的憧憬,还是那样容易激昂。

是的,我爱秋天,像红枫那多么真切、多么温馨,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既然到了秋天,就像生命应该严肃、应该神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尽管人生如梦亦如幻,而当人生真正到了秋季的时候,也许才会显得有滋有味,显得多姿多彩。如此曼妙的秋天,怎不令人深深陶醉。

处暑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来临,暑气渐退。虽然秋在名义上早已来临,但暑气只是稍减。“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气候特点是午后闷热,早晚才有微风吹拂。

回望夏日,骄阳似火,草木葱茏,时光荏苒。荷塘中,荷花争艳,宛若婀娜的舞者。此时,它们已换上秋装,轻轻摇曳,不再像夏天那样,蜻蜓飞舞,时隐时现,似乎也被这秋日的美景所吸引。

处暑节气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到了初秋,鹰开始捕获猎物,但鹰捕获猎物之后,不是马上就吃,而是码放在一边,就像在祭祀一样;二候天地始肃,也就是说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三候禾乃登,但并不是所有谷物开始成熟,而是特指“五谷之首”的稷的成熟。

处暑期间,有一个中元节,长沙人叫“七月半”。是生与死的交界,是阴阳相会的时刻。民间人们手持香烛,脸上带着虔诚,向天上的月亮祈祷。有人会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白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使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在这个时节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和生命的节奏。无论是那晶莹的露珠、金黄的稻田,还是那轻盈的雾气、硕果累累的庄园,都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晒秋图。

从“处暑”到“白露”,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明显。百鸟感知到了肃杀秋气,纷纷储食备冬,如人藏珍馐。燕子收到了南方故人的追信,如期开始他们漫长的白辞南归之旅,“玉堂有玄鸟,亦以从此辞。”

古老的三湘大地,有“昼配香囊,夜用香枕”之习俗,以辟邪祛恶,避虫叮咬等。那件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贵妇辛追夫人的香囊,制作考究,饱含的正是汉代长沙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秋分

秋分,一叶知秋。秋分,恰如其名,在秋季的中间,平分了昼夜,也平分了整个季节。白日渐短,夜幕愈长,秋风起兮,万木黄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景色,更是秋分的情怀。

秋分,也是传统的“祭月节”。《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而“夕月之夕”,正是秋分祭祀月亮。随着时间推移,“秋分拜月”也在民间兴起。

在秋分的日子里,阳光似乎变得更加柔和,不再刺眼,而是像慈祥的母亲,轻轻抚摸着大地的脸颊。早晨的露水,它们挂在叶尖上,是那样晶莹剔透。这些露水啊,不正是那些消失的梦吗?它们在夜里的深处悄然凝结,然后在晨曦中慢慢消散。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朝。月中三十天,无夜不相思。”留存在唐代长沙窑瓷壶上这首怀念诗以草书书成,行云流水,字迹清晰,一往情深。秋分已至,日夜平分。此后日短夜长,告诉远方的人,我的思念不会随节气的变化而变化,只会与夜俱增,会变得更加浓烈。

寒露

寒露已至,秋意更浓。天空像一块洗净的蓝宝石,不时有几丝白云慵懒地飘过。阳光不再炙热,但依然明亮,它透过金黄的梧桐叶,洒在石板路上,斑驳陆离。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清晨露水挂满了草尖,润泽透明,给大自然披上一层薄薄的白纱。这个时节,菊花开始盛放,它们不畏秋寒,傲然挺立,黄的、白的、紫的,为这清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艳丽。

每当寒露时节,岳麓山的枫叶红了,我邀上三五好友去登岳麓山,居高纵览群山万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那枫叶像抹了一层胭脂,天气越冷越红,红得那样光亮,红得那样艳丽。令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寒露开始,长沙农村进入晚稻收割季节。农事歌曰:“种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晚稻应在寒露以前吐穗,过了寒露稻穗短而多空壳,“寒露不出(穗)真不出,霜降不黄(谷)真不黄。”寒露前如有寒流淫雨谓“寒露”,如连续出现寒露风,将严重影响晚稻扬花。

霜降

“月色冷如霜,秋声如梦凉。”霜降之夜,月儿高挂,银光洒满大地。白日的喧嚣已逝,只有树叶落下的凄凉,似古人的琴弦轻颤。“平生识得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现在,我身居闹市却身心疲惫,总是怀念故乡那份诗意与安宁。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1974年,长沙阿弥岭出土滑石“万石仓”系西汉墓中的陪葬品。门框上刻隶书“万石仓”,书法俊美。它不仅是汉代实用粮仓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人生死观的直观反映。因为他们翘首以盼,经过一秋的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粮食的丰收。

有人说,霜降是秋天的告别,是冬天的预告。但在我看来,霜降更像是一个过渡,一个从秋天到冬天,从温暖到寒冷的过渡。它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与亲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

冬温气苦盭,玄冥未书勋。

薄雪殿余腊,一夜收楚氛。

——宋代张栻《长沙历冬无雪……》

立冬如愿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季节。我还陶醉在枝垂硕果的金色秋天,不经意间冬天已经来临。立冬,是冬天的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去冬来的季节转变。天会变得寒冷,水也将结冰。

人生已老,岁月难留。一眨眼之间,我在不同岗位已整整干了42年。经组织部门谈话后,才知老之将至。无论是多么坚强的人,到了这个时刻,不免产生几丝苍凉和无奈,我也不能例外。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该来时就来,该走时要走。

关于人与自然的追问思考,千百年来人们没有停止过探索。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四神博局纹铜镜,系东汉时期的器物,铜镜背面刻有灵动的四神与瑞岁。其中左侧自上而下有禽鸟、怪兽与玄武,玄武的形象是龟蛇合件,象征长寿。而神兽间的“TL”线条组成纹饰,寓意为顺应自然,不违四时的生态智慧。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笥木牌和遣册上,记载了诸多食品贮藏与保鲜方法,主要有腊、脯、鲍等。轪侯家的随葬食品中也有大量熏腊制品和风干肉脯,可见两千多年前的长沙国人嗜好风腊腌制食品的饮食习惯。

立冬,虽然外面寒冷,但心里都充满了温暖。这一刻,我明白了,真正的冬天,不在外界,而在于内心。人的生命并不是只能用时间来衡量过程,而是应该在于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顺遂无虞,皆得如愿。

小雪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初冬之晨,小雪漫舞。此时此刻的世界,如同一幅洁白的画卷,慢慢展开。雪花,如同自由的精灵,随风而舞,轻轻地覆盖在大街和田野。她们是天空的使者,是冬天的精灵,是大自然的诗行。

古人认为季节的变化是天地间的阴阳变化,由此产生了五音十二律,也与五行中的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月以一律应之,而十月与应钟相匹配。在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的墓中,就出土有一套竽律实物。律管均墨书周制律名,分别装在竽律衣的十二个筒形袋中,保存基本完好。

另外,还出土了古代专门按月写信问候的信札格式,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小雪时节,也是备年的最佳时期,长沙城乡民众忙着准备年货,如腊肉、腊味、腊鱼等。此外,人们也开始采购年画、春联和贴窗花、剪纸等,用以装饰房屋,营造喜庆的氛围。

大雪

“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候,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今冬的大雪,来得出奇,一夜之间,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小时候,每逢大雪,总是喜欢与伙伴们在雪地里嬉戏。打雪仗、堆雪人,笑声、呼喊声响彻云霄。那时候,世界是洁白的,也是无忧无虑的。如今,虽已过了那个爱玩年纪,但每逢大雪,总还忍不住想要出去走走,感受那纯净的雪花落在脸颊上的凉意。

大雪至,仲冬始。第二侯,虞始交。古人认为大雪节气阴气最盛,物极必反盛极而衰,阳气开始逐渐已有所萌动。老虎感智到了微阳,于是开始有了求偶交配行为。而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品中,就有一件四虎铜镈。“以虎入青铜,不仅可通天地,亦可辟邪、祈福。”

农谚云:“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言大雪时节既要抓好副业生产,又要搞好积肥,为争取来年的丰收做好准备。大雪后,进入农闲季节,农村历来有冬修塘坝堤垸的习俗。民间老人在这个节气中有的不进晚餐,谓之“四日八餐,可以长寿。”

冬至

古人云:“冬至,阴极之至,阴气始升。日至南,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古代的冬至,重要性仅次于除夕,有“亚岁”之称。人们将在这一日“献履贡袜,迎福践长”,也就是互送鞋袜,迎纳吉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绛紫绢袜,为辛追夫人所有。在选料上,十分讲究,袜面用绢较细,袜里绢较粗,再配以素纱绑带,穿起来既舒服又耐磨,是汉初弥足珍贵的服饰实物。

“吃了冬桑叶,清热又止咳”之说。长沙人是日开始熏腊肉,将猪肉用盐腌四五天清洗后挂当风之处,叫“冬至肉”,简称“至肉”,也叫风吹肉。然后用木屑、谷糠、桔皮、花生壳等烧烟熏烤,或挂在柴灶、火炉上方熏烟,致其色金红,别具风味,可留至下年夏日。

士人有兴者或用墨笔在肉上书写“福”“寿”“五谷丰登”等吉利语,待墨汁渗入肉类,切后显出墨迹,更显喜庆气氛。民间有冬至吃狗肉和红枣油糯米饭,或杀鸡宰鸭之习,叫冬至进补。是日各家族合祭宗祠始祖,祭毕聚宴叫冬至酒,并推年高助者为房长、族长,剖断家族公私事务。

小寒

“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极也。”

小寒时节,最宜踏雪寻梅。天地之间一片雪白,唯有腊梅对雪开。江天暮雪的橘子洲上,犹有梅花俏,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以坚韧的生命力给人们带来对生活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花开花谢是一种美丽,同样也是一种情怀。

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此时阳气已动,大雁向北迁徙;二候鹊始巢,“鹊”指的是喜鹊,它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三候雉始,“鸲”指鸣叫,雉鸟感受到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长沙民间《九九歌》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小寒时节,深山老林野菌滋生,俗称“雁鹅菌”“寒菌”。历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民间还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

大寒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先民一般以草木鸟兽有规律性的季节行动,来观察区分时节。在冬季的深处,大寒以至。“鸡始乳,征鸟厉疾”的症候。在农村还有一种说法,“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所谓三白,指霜白、雪白与雾白,因为天气冷,能够把越冬虫害冻死,减少来年对庄稼的虫害。

大寒的湖湘腹地,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无尘、无瑕,寒风凛冽,带着古老的诗意,穿越时空,抵达人心。即便在这样的严冬中,人们忠于职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该上班的上班,该求学的求学,在农村保护好牲畜过冬,以不误农时。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的确,大寒之夜是最冷的。当大寒节气过去以后,属于全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过完。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人生也是一样,虽然我辈进入晚年,能否活得开心快乐、健康长寿,取决于顺应自然规律生活,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要你拥有年轻心态,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冬天过去就是春,那就不必为年龄发愁。

当然,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在农业社会中十分重要,在走向工业社会的今天,其重要性似乎有所减弱。因为“看天种地”“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科技发展,已经不一定要遵循节气的变化去育种、植苗、收割、储藏。但是,二十四节气对于气候、物候和生命自然的那一套科学总结,永远不会过时。

不管气温高低,不论环境差异,春天来了,鸟儿才会歌唱,秋天一过,虫子就会冬眠;即使是寒风刺骨,百花依然逢春开放;就算温暖如春,三九照旧寒气逼人。这就是自然规律,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也促成了“长沙岁时记”。

杨学成,笔名乐之。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财政金融研究生班。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散文集《书梦不曾休》《抱布居杂揽》《抱布居杂什》,诗歌集《抱布居杂咏》《抱布居杂韵》,论文集《抱布居杂论》,共出版文学作品十余部。散文集《书梦不曾休》《抱布居杂揽》获长沙市文联第六、七次代表大会优秀文艺成果奖。先后获湖南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有突出贡献奖,湖南省人民政府先进个人奖。国家财政部改革开放十四年优秀论文奖,中国世纪大采风第四届金奖。

来源:红网

作者:杨学成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7/53/136446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