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李凌云:朝阳岩边“欸乃”声

来源:红网 作者:李凌云 编辑:施文 2024-03-25 10:46:4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evening-3115904_960_720.jpg

朝阳岩边“欸乃”声

文/李凌云

年前得知朝阳岩已重新对外开放的消息,甚为激动,读中学时,学校离朝阳岩很近,曾多次进朝阳岩游玩。后因朝阳岩石刻周围年久失修,岩体裂隙严重,危石丛生,急需整修加固,因而关闭,停止对外开放。时隔多年,终于如愿以偿,能再次一睹朝阳岩芳容。

朝阳岩是伫立于潇水西岸的一处山岩,因其岩口向东,面向初升之太阳,故曰朝阳岩,又称西岩。

朝阳岩有三个亮点,一是摩崖石刻,二是柳宗元的《渔翁》,三就是根据柳宗元的《渔翁》编写的古琴名曲《欸乃》。

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永州,古称零陵,是通向岭南及湘桂连接要冲。自唐以来,全国所存摩崖石刻以湖南最多,而湖南所存石刻又以永州最多,永州朝阳岩摩崖石刻之多、之奇、之怪,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朝阳岩东邻潇水,奇石遍布,岩洞幽深。唐时道州刺史元结路过此处,见其山岩秀丽,风景优美,甚为喜欢,将其命名为“朝阳岩”,并写下“朝阳岩下湘水深,朝阳洞口寒泉清。零陵城郭夹湘岸,岩洞幽奇当郡城。”等诗句。后,柳宗元谪居永州司马时,常与友人到此游玩,写下《渔翁》《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朝阳岩遂名声鹊起。自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以来历代名人石刻星罗棋布,历代文人、书法家柳宗元、黄庭坚、何绍基等在这里留下大量墨宝。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成为永州一处纯天然的碑刻博物馆。

走进朝阳岩公园,往岩洞方向,远远望去,潇水岸边,一堆巨大的岩石簇拥着一座黄色琉璃瓦亭檐,很有一种让人想探索的神秘感。

由岩顶循石级而下至入口为上洞,洞口岩壁镌"何须大树"四个大字,系民国四年零陵镇守使望云亭题。洞口有清湖南巡抚吴大题刻石碑一块,右侧石壁有广西巡扶林绍年诗刻。清咸丰、同治年间,杨翰任永州知府时,于其东侧石上补刻元结《朝阳岩铭》及《游朝阳岩诗》,又于西壁补刻宋黄庭坚《游朝阳岩》诗。

亭榭再往下,是陡峭的石壁,沿峭壁,一条小径直达中洞,中洞的上侧方刻有两个大大的“西岩”两个字。旁有一侧洞,岩石壁有明代人补刻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站在洞口,面朝潇水,我开始想像当年柳宗元写《渔翁》时的场景。

由夜而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有景、有声、有色,渔翁摇着橹,唱着渔歌号子,悠闲自得而又超然脱俗。

曾有人说“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两句是多余的。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东坡评诗云:“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如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或谓苏评为当,非知言者。此诗气浑,不类晚唐,正在后两句,非蛇安足者。

笔者偏向后者。正是这两句,表现了柳宗元的当时的心情。通过对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表现出淡逸的情调。这个时候的柳宗元,已从永州的山水中找到寄托,身心已与永州的山水融为一体,开始追求平和恬淡。

柳宗元《渔翁》一诗,如同一幅令人沉醉、意境幽远的山水画。西岩边,一渔翁天一亮就划着小舟去潇水里捕鱼,欸乃一声,穿过烟雾,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朝阳映照大地,绿树倒映在水里,整个世界都呈现生命的绿色,洋溢着勃勃生机。

绿是这首诗的诗眼,桨橹如一骑绝尘,拂过那不加雕琢的自然天籁,欸乃声声,如一个个音符,荡漾在物我交融的世界......

如果您看的仔细,会发现朝阳岩边的潇水真的是绿色的。

后世有人根据柳宗元的《渔翁》,谱成了古琴曲《欸乃》。乐曲飘逸、轻盈,清新隽永。从乐曲中,仿佛看见柳子在舟上迎风而立,浪花一路追逐,款款如歌,山石、绿树、云霞倒映在水里,更增添一番情趣。船儿伴随着欸乃声声,在悠闲自在中穿梭......

今天的我们,常常为生活琐事而烦恼,常常为名利而疲于奔波。生命的参悟与超越,就像鱼和水,流云和长空,晚霞与山峦,超越现实中的自我,才能感受到鱼在水中的快乐,流云在长空中的肆意,晚霞在山峦上的欢快。

感谢大自然,让我们能够从山水中体会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悠长,更能让我们通过历史,看清自己,透过山水,滋养心灵,融入山水,体会生命的真实,感受人生的美好。

永州浓厚的文化,是一代代永州人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永州悠长的历史,激励着一代代永州人的故乡情怀。

永州的诗情画意,更让人留连忘返。

来源:红网

作者:李凌云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7/69/136678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