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收时节
文/王达能
盛夏时节,江南的稻田金浪翻涌,一望无际。微风拂过,稻浪轻飏,沙沙声此起彼伏。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白鹭翩翩起舞,为这丰收在望的稻田更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
稻田的边缘,几台智能监测设备静静伫立,它们实时监测稻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土壤肥力等关键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到农民的手机APP,农民可随时查看稻田的状态。这些精准的数字信息,帮助农民更科学地决策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活动,提升稻谷的产量与品质,传统的田畴在静默中完成了向精准农业的转身。
当精准的数据指引着耕种收安排,田间也迎来了最忙碌的身影——农机手们已整装待发。你看他们身着专业的作业服,头戴安全帽,神情专注而从容。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间穿梭,十来分钟就可收割一亩。随着收割机的推进,稻穗被整齐地收割,饱满的稻谷通过内部脱粒装置脱离稻秆,顺着滑道落入收割机的储粮箱。与此同时,粉碎后的稻草从收割机尾部均匀地抛洒回田里,为稻田铺上一层新养分。当储粮箱装满稻谷后,农机手驾驶收割机驶向田边马路,靠近运粮车。收割机顶部装有长长的卸粮管,农机手操作装置,将卸粮管对准卡车车厢顶部,随即,稻谷沿着卸粮管倾泻而下,几个来回就装了满满的一车。
收割后的稻谷,不会在田边久留,它们会被迅速送往烘干中心,那里有先进的烘干设备,能快速又精准地把稻谷的水分烘干至最佳储存状态。烘干后的稻谷,再被运往粮库,在现代化的粮库里,零碳仓和氮气储粮集装箱这些新科技将成为主角,它们让稻谷在绿色环保节能的环境下长时间保存。稻谷有了安稳的归宿,收割后的稻田则开始了新的轮回。
这时的稻田呈现出柔和的浅黄褐色,像是大地的调色盘轻轻抹过,随意又和谐。稻茬被收割机整齐地切过,像是大地的纹理,农机手驾驶旋耕机在田间穿梭,泥土被翻起又落下,稻草碎屑和泥土搅拌在一起,为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稻收时节,客家地区的“尝新禾”仪式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走进金黄的稻田,弯腰收割下第一批新谷,舂出新米,与老米合蒸,寓意“新旧相接、仓廪有余”。蒸出一锅喷香的米饭,再端出三牲、娘酒、瓜菜,虔诚地供奉给“五谷大神”与祖先,燃香鸣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和帮忙收割的亲友一起围坐同食,共话丰年。
江浙一带的“开镰节”同样别有风情。稻田边搭起祭台,村民们捧着新割的稻穗和自家制作的点心,祭拜土地神,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祭拜仪式结束后,田间地头顿时变成欢乐的舞台,舞龙舞狮、鱼灯舞、百叶龙等民间舞蹈依次登场,锣鼓喧天庆丰收。
新化紫鹊界2000多年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梅山耕猎文化”。既保留了苗瑶的傩面草龙、梅山武术,又沿袭了汉族的稻作节令与梯田技艺,山歌、田歌、猎歌同调,稻神祭与盘王祭合流,成为世界罕见的“无塘自流灌溉”活态遗产。游客或走进梯田与农户一起收割、打谷;或欣赏当地人自编自演的山地歌舞,感受非遗,来了就想多玩两天。
稻田旁的现代农舍错落有致。外墙大多粉刷成白色,简洁又干净。院子宽敞,农用卡车就停在门前,车窗缝偶尔还沾着些许谷粒。屋顶上安装着深蓝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和浅黄的稻田、湛蓝的天空交织在一起。院里鸡鸭穿梭,它们在田间地头觅食了一天,此时欢叫着归巢,那声音清亮又热闹。
稻田咖啡馆和稻田民宿偶尔在农舍间出现。游客可以在咖啡馆里边喝咖啡边欣赏稻田风景;也可以住进稻田民宿,感受乡村的宁静悠闲,晚上听着稻田蛙声入睡,早上在稻香中醒来,享受独特的乡村度假体验。
农家乐也推出新花样,为游客端上喷香的米饭,配上蒜薹炒腊肉、茶油焖土鸡、泉水鱼“两吃”、白茶炒蛋等热气腾腾的农家菜。游客还能尝到米糕、米粿、炸糖粑这类特色米制品,味道独特,又带着乡土文化,很受喜欢。
稻收时节,是农人汗水浇灌的庆典,是智能农机驰骋的舞台,是古老习俗焕新的契机,更是金色田园向未来展开的画卷。稻谷归仓,笑容绽放,每一粒饱满的谷粒,都承载着土地的馈赠、时代的脉动,和对更美乡村的稳稳期盼。
来源:红网
作者:王达能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