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见万年丨岳阳找“鱼”记②:新石器时代,洞庭湖边的人都吃什么鱼?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编辑:史凌松 2025-04-07 17:23:57
时刻新闻
—分享—

洞庭湖夕阳_副本.jpg

网起惊翻霞万片,鳞光溅起半湖春。(摄影:赵敏)

点击投票:湘见万年丨网友最想看到的岳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投票活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雅如 岳阳报道

“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洞庭鱼》中描绘了洞庭湖水域辽阔与鱼虾丰饶,短短数句,勾勒出岳阳水乡千年前的生态盛景。

今天,走进岳阳市博物馆,你会看到几枚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石网坠。它们是古人捕鱼时系在渔网底部,给网增加重量的工具。渔网沉入水中,自然就会有鱼落网了。在岳阳市华容县车轱山遗址,考古人员出土了大量此类石质和陶质网坠,为我们展示了先民的渔猎智慧。

NeoImage_副本_副本.jpg

石网坠。(馆藏岳阳市博物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五代词人李珣在《渔歌子·获花秋》中写道,岳阳人“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捕鱼吃鱼,已成为岳阳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爱吃、会吃的岳阳人,更衍生出了洞庭鱼的花式做法。到今天,“全鱼席”仍是岳阳人招待宾客的终极“排场”。

巴陵全鱼席_副本.jpg

巴陵全鱼席,品种那叫一个多。

回到标题的发问:新石器时代,洞庭湖边的人都吃什么鱼?

考古发现,岳阳区域存在鲤鱼、鲫鱼、青鱼、草鱼,以及泥鳅、鳝鱼等鱼类的史前生活痕迹。这些品种耳熟能详,仿若与先民共享同一张餐桌。唯一的遗憾是,他们没有今天的调味料,无法体验清蒸、红烧、水煮、油焖,并盖上厚厚一层本地剁椒的美味。

图片1(2)_副本.png

史前岳阳区域动物表(来源:岳阳市博物馆陈列展板)。

捕鱼本为果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捕鱼这事儿在文人眼中添了几分风骨。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笔下的渔夫形象,带着几分超然与洒脱;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语,也让渔夫形象显得格外高远、悠然。

屈原在湘水边流浪的日子里,也常与渔夫一同捕鱼。他在《渔夫》中写道,一日,他憔悴地徘徊在江畔,一位渔夫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沦落至此?”屈原感慨万分,说出千古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后来,屈原在岳阳汨罗市投江,也将端午节的传统流传至今。

图片1(1)_副本.png

汨罗江依然静静流淌。

如今,洞庭湖依旧烟波浩渺。而洞庭湖的鱼,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它们游弋在湖水之中,也流淌在岳阳人的血脉里,成为这片土地上一抹独特的印记。

为全面提升展览品质与服务体验,岳阳市博物馆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建设暨“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项目,将在5月中旬以全新面貌与大家见面。

洞庭湖夕阳_副本_副本.jpg

商兽面纹扁体形青铜觥、商鱼纹铜罍等珍贵展品将在岳阳市博物馆展出,其纹样中不乏“洞庭鱼”的踪迹。

本次改造后,博物馆将推出两个全新展览,分别为《川迥洞庭开——岳阳历史文化陈列》和《方圆之城——七星墩出土文物修复展》,全新升级沉浸式场景、数字化互动、珍贵文物集群展示等展陈形式。

这个春天,欢迎你走进岳阳市博物馆,跟随一尾鱼的踪迹,探寻独属于洞庭湖畔的历史记忆。

更多阅读:

湘见万年丨岳阳找“鱼”记①:青铜器上的千年CP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48/99/148502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