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影评丨刘哲旋:747天,刻进山河的印记

来源:红网 作者:刘哲旋 编辑:石凌炜 2025-10-16 10:30:03
时刻新闻
—分享—

747天,刻进山河的印记

——观《志愿军:浴血和平》有感

文/刘哲旋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落下帷幕,荧幕最终陷入一片寂静。而我的心里,却在无声地轰鸣。影片恢弘而细腻,冷静而残酷。它将镜头精准地切入了那两个并行、交织战场——谈判桌与火线。一边是唇枪舌剑;另一边,是殊死搏杀。

每一次据理力争,每一次拍案而起,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谈,我们大门敞开!”——这敞开的,不是妥协的门,而是挺直的民族脊梁。谈判桌前,美方代表耀武扬威,带着胜利者的傲慢,时而中断谈判,时而炫耀武力,企图在谈判桌上强夺更大的利益。面对美方6万页错误文件的刻意刁难,林月明带领翻译团通宵达旦逐条认真拆解;面对谈判僵局的反复拉扯,我方代表团,以从容之姿、坚韧之志,直面强权,展现出非凡的智慧。747天,世界军事史上最长的停战谈判,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道用耐心与坚韧,在历史的山脉上凿出的一道道深痕。

也正是在这“谈”的背景下,那一声“打,我们奉陪到底!”才显得如此石破天惊。当美军的“绞杀战”、细菌战企图摧垮我们的意志时,回答他们的,是上甘岭阵地坑道里那永不熄灭的信念,是金城战役中那雷霆万钧的反击,是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影片中,前线与谈判厅的场景不断切换,惊心动魄:谈判桌上每一条条款的落定,其背后,是无数个黄继光般的英雄,用生命将敌人的气焰死死摁在阵地之前。他们是在用最决绝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容挑衅!

于是,两个战场,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了历史的合围。谈判桌上的每一分底气,都来自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而战场上的每一次牺牲,又都为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注入了千钧的重量。这是一场意志的消耗战,最终,先崩断的,是那自诩为“不可战胜”的神话。我们,用747天,为它举行了漫长的葬礼。

硝烟终究散去。当和平的号角声在银幕上响起,我听到的,不仅是号角,更是那747个日夜里的所有声音——是谈判桌上的争辩,是战场上的呐喊,是冲锋的号鸣,也是烈士们最后的喘息。它们没有消失,而是化作了我们脚下这片山河的脉搏与记忆。

何为“刻进山河的印记”?我想,那是地图上的北纬三十八度线附近的军事分界线;是上甘岭的焦土下,深埋着的忠诚与坚韧;是金城川的流水中,涤荡过的英勇与悲壮;是我们今日每一寸安宁的土地下,由先辈热血浇铸的厚实的地基。这印记,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影片的结尾,没有狂欢。它是一种带着巨大伤痛的、沉静的告慰。当停战协定终于签订,代表们泪光潸然。他们知道,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浸染着鲜血。我们搏来了和平,但这和平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曾被掂量过,是747天,是万千忠魂。

走出影院,我静静地看着街上熙熙攘攘,人间烟火一如往常。这平凡的温暖,却让我突然哽咽。那一刻,我仿佛真正听懂了山河的言语。它无声地诉说着:今日中国,源自那747个日夜的锻造;今日你我,皆生活于那场伟大牺牲所换来的、永恒黎明之中。

来源:红网

作者:刘哲旋

编辑:石凌炜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65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