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方富贵、刘同钦:岐山·仁之韵

来源:红网 作者:方富贵 刘同钦 编辑:施文 2025-10-27 15:36:01
时刻新闻
—分享—

古韵岐山  方富贵摄_副本.jpg

古韵岐山。方富贵/摄

岐山·仁之韵

文/方富贵 刘同钦

岐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境内,与衡阳县、祁东县交汇,素有“一脚踏三地,一鸡鸣三县”之说。山水相依,古朴深邃,蕴藏着跨越时空的“仁”之韵。这里以秀丽风光闻名,更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精神内涵吸引着世人,是为一片静谧而神秘的土地。

岐山,旧称凤凰山,海拔八百米,属于大云山系,山形两枝如“岐”字,蜿蜒似凤凰展翅,逶迤数十里。古木参天,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宛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蕴藏“仁”的精神。山巅望去,山如巨兽伏卧,似有“仁者爱人”的慈悲胸怀。每一片云影,每一缕山风,都在诉说“仁”的深意:以爱心包容万物,以善意润泽人心。

踏入仁瑞寺,迎面悬挂着光绪帝御书“万寿仁瑞寺”金匾,在若明若暗的山中阳光映衬下熠熠生辉,更显历史厚重。“大雄宝殿”由曾国荃题写,给大殿增添了风采。仁,不只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行动与信仰。寺院如立凤头,背靠凤凰山,坐北朝南。登山远眺,群山莽莽,在细雨或雾气弥漫中,浑圆山尖犹如两碗热气腾腾的米饭,将“仁”字深深刻入华夏文明的基因中。

寺中珍藏“千人锅”,传说盛满千年香火,承载“仁”的大爱无疆。明末,懒放禅师在此开创丛林,取名“仁瑞”,寓意“仁山智水如来地”和“瑞气祥光自在天”。历经火焚、修复、重建,仁瑞寺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蜿蜒古道,穿越凤凰谷、原始林、白玉塔林、净心林、仙鹅岭,泥土芬芳,鸟鸣虫唱,让人尽享天然氧吧,忘却尘世喧嚣,心旷神怡。密林幽深,花香草绿,溪水潺潺,仿佛自然呢喃“仁”之和美。

岐山的树,似有灵气。寺院边那棵千年槐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彰显“仁者长存”的信念。几度衰败,几次中兴,与世共进退,这棵千年槐树吸收千年天光雨露的神树,成就“仁”的象征。山上那对银杏树,雌雄相依,根连枝缠,千年不息。叶如扇,脉络清晰、形态优美。相传一对青年相爱,男名银子,女名杏子,因父母不同意,远走天涯。银子被捕、被打死,杏子抱着他上山殉情。两树由此而生,越长越旺,永恒“仁爱”诗意。它们用生命诠释“在地愿为连理枝”,超越血缘,守望真情。

灵动山村  方富贵摄_副本.jpg

方富贵/摄

白竹山下的小村寨,男耕女织、鸡犬相闻、丰衣足食,世外桃源。昔日遭遇蝗灾,庄稼尽毁,树木光秃,天旱人困。天降神蛙,驱除蝗害。白竹仙子遍植白竹,长出洁白竹米,助民渡荒,后又携来种籽,撒满山野,林木成荫,花香四季,透显善良的力量与“仁”的伟大。

这片古韵悠长的土地,谱写着深沉的“仁”之韵。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映照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如唐代诗人王维所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岐山的美,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智慧与仁爱的结晶。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每一滴泉水,都在咏颂“仁”的故事。

“如果我们友善,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友善,人家对我不好,我都对他友善,这样就可以降伏自己的嗔恨心。”这教诲如山间清泉,滋养心田。在纷繁世事中,回归“仁”的本心,便是回归人生的本真。

岐山的“仁”韵,像山水的灵动,穿越时空,滋养生命。它非空中楼阁的理念,而是血脉相连的信仰,是大地的呼吸,是人心的映照。让我们在这片山水间,汲取“仁”的力量,行走人生每一段旅程。以善待人,以慈悲待己,方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仁之韵”,是岐山最动人的灵魂。普照仁爱,拥有永恒的宁静与光明。人生如山水,仁者之心,永远在流动,永远在升华。

来源:红网

作者:方富贵 刘同钦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54/61/153826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