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湖湘城鉴·永州篇(二)
第二章:城鉴·山水形胜
【衡岳镇其后,九疑峙其前,潇水南来,湘江西会,此形胜大都也】
▲明隆庆《永州府志》“卷七·提封”载“形胜”:北接衡岳,南连九疑。环以群山,延以林麓。湘水导其源,疑山盘乎险,南控百越,北凑三湘。山川奇秀。青玻璃盆插千岑,湘水之清无古今。永为佳山水郡,女墙云矗,雉堞天峻,侯国之眉目,邦人之嵩华。极江山岩壑之胜,尽人物邑居之繁,潇湘□起,皆在目前。南九疑,北衡岳,接五岭,凑三湘,控百粤,扼重江,山川奇秀。按:永扼水陆之冲,居楚越之要。衡岳镇其后,九疑峙其前,潇水南来,湘江西会,此形胜大都也。乃若群山秀丽,众水清淑,昔贤品第,彩溢缥缃。若零陵,则谓其为九疑之灵,群霭遥临,钟奇毓粹,北为祁阳,则祁山祁水,环拱献秀,邑实当之。西为东安,则文壁清溪,著奇南服。南为道州,潇水所自出,夹两山而流,逶迤百里,陆瞰不测之渊,水多错陈之石,一郡金汤,良在于兹。若宁远则九疑三江,永明则都庞瀑带,江华则白芒沲洑,并称壮丽宏演。而永州俨然居乎其中,尽有州邑之胜。故以之用兵,则易守难攻;以之利民,则可樵可渔;以之登览,则可以展文人学士之才,发幽人迁客之思。或者谓其“少人多石”,殆寓言耳。呜呼!自濂溪先生崛起营道,取象月岩,发图书之秘,遂为万世理学宗。地灵人杰,不信矣哉!是故先论形胜,后叙山川。
【列地千里,高运虚爽,得江山之助】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地理志八·疆域·永州府”载“形胜”:“环以群山,延以林麓(柳宗元《游宴南池序》)。后环列嶂,前瞰重山(曹中《永州谢表》)。背负九疑,面傃潇湘(周中行《元结祠堂记》)。湘水导其前,疑山盘乎险。南控百粤之徼,北凑三湘之域(掌禹锡《鼓角楼记》)。列地千里,高运虚爽,得江山之助(南宫诚《题名记》)。南接九疑,北连衡岳(《永州图经》)”。
【高山】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高山”:在城东隅,亦名东山(《一统志》)。以其高耸,故名高山(《明统志》)。图为清光绪《零陵县志》“卷一·地舆·山”载“高山”:高山,一名东山。凭高眺远,郡垣形胜,悉在目前。有寺曰高山寺,即唐时法华寺,柳子建西亭处。宗绩辰《府志》云:“府城地形高下起伏,冈阜缪绕,郁然耸城之中者,高山为最,联亘于城东隅,故又名东山。高山有唐时寺,后府学建,而寺始坏。山之下有唐零陵令薛存义所为亭,称‘东山三亭’。今有三亭巷,乃在黄溪庙以南。庙在山麓,县署在其西,讲舍在其东。山势与高山似断而属,殆皆当时东山也。”宋丞相范忠宣公谪永时居之,张南轩有记。
——宋·张栻《游东山记》
岁戊寅夏四月己亥,弋阳方畴、广汉张栻酌饯东平刘芮于永之东山。久雨新霁,天朗气清,步上绝顶,山色如洗,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
俯仰庭户,喟然而叹曰:噫嘻!此前相范公忠宣之故居也,坐客皆耸然起而问之。
零陵张公饰曰:公居此时,某始年十三四,某之先人辱为公客,故某亦得侍公。公时已苦目疾,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某未识也,则亟视之,旁有小儿诳曰此石也。公愕然曰:非也,此之谓玉。呜呼!公存诚至于不欺孺子,则公之气象可想见矣。坐客皆咨嗟。公饰又曰:公居此西偏,为屋仅三十楹,盖与寺僧邻也。诸孙皆尚幼,他日与寺僧戏,僧愚无知,至相诟骂。夜行过公前,语微及公,公漠然若不闻见者。明日,僧大悔惭,锔踏诣公求谢,亦卒无一言,待之如初。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循循亲加训诱。一日坐定,有率尔而问曰:范某于相公为何亲?盖斥文正公之名。时二子正平、正思侍旁,悚汗恐惧。公蹙额久而曰:先公也。言者大恐。已而复以温辞慰其心,后亦与相见不绝。公之度量虽曰天与,其亦学以成之欤。又一日,坐问客曰:郡士之登科者皆归矣,而某人独未归邪?或曰试学官也。公愀然曰:吏事近民,精心于此,学之要也,始登科,顾求从便安邪?凡公言简而深,足以垂世立教率类此。自奉极俭约,士从诸子游者,时命之饭,不过三品,彘胾不掩豆,后有客至,即以分饷,不复更益。某年幼,所记公如此,不能细也。
于是坐客相与言曰: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公,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而斯亭也,经兵火煨烬之余,屹然独存,吾曹晚生,亦与闻公之言行,又岂偶然哉。《中庸》曰: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孟子曰: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于公其信之矣。抑尝记某庚午岁来永,时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某言范丞相居此,某时为沙弥,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列于堂上,率家人子弟再拜伏阅。呜呼!公之不忘君父至此,所谓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正公之心,公得之矣。请并附于记之末可乎,皆曰诺。时某弟效权兼偕游。后一日庚子记。
【香零山】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香零山”:在县东四里(旧《志》)。在县东潇水中,山中所产草木,当春皆有香气(《一统志》)。山产香草,唐世上供,郡人苦之,刺史韦宙奏罢(《名胜志》)。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图象·附郭零陵四境图”载“香零山”。
【西山】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西山”:在县西,隔河二里。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皆西山也(《一统志》)。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图像”载“西山图”。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芝山】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芝山”:在县西北,隔江可二里许,断壁千寻,俯眺田畴,仿佛以罨画。山顶一洞,可坐十余人,入数十步,稍暗,复从东北出,见潇湘合流处。《一统志》。图为清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卷一·图象·永州府属总图”载“芝山”位置。
【石城山】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石城山”:在县西三里许,其石如林,中空外方,如城,城外怪石累累,无径可通。从石上走入,则烟云草树,景物万状。又,小石城山,在县西,山与石城相似,而差小,故名(《一统志》)。图为清光绪《湖南考古略》“卷二·地”载“小石城山”。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檑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永山】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永山”:在县西南百里,永水出焉(《明统志》)。山在县南,州因以名(《方舆胜览》)。图为明弘治《永州府志》载“永山”。
【朝阳岩】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朝阳岩”:在县西南三里(《一统志》)。岩在县南二里,下临潇湘(《方舆胜览》)。岩在县西潇江之浒,有洞,涧自中流出,入湘江。唐元结维舟岩下,以其地高而东向,遂名朝阳。古今名贤留题,皆镵于石(《明统志》)。岩中有洞,名流香,有石淙,源出群玉山,伏流出岩腹,气如兰蕙,从石上泻入绿潭。洞门左、右有石壁,宋黄庭坚题名镌其上。岩后有祠,祀唐宋谪官(旧《志》)。图为明隆庆《永州府志》“卷一·图象”载“朝阳岩”。
——宋·蒋之奇《朝阳岩诗并序》
朝阳岩在潇江之西,去治城不远。唐永泰二年,元次山为道州刺史,避兵至零陵,访而得之,以其东向,遂名朝阳。方是时,结有盛名于世,故永之守丞独孤愐、窦泌为之翦荆棘,建茅阁。结又为之铭与歌,其后柳子厚继为之诗。予以子厚诗考之,正所谓西亭者也,复为之亭而系以诗。曰:
昔游不在远,幽岩临治城。嵚岑俯潇碧,庨豁延阳明。缘涧可径入,滑路逼仄行。泉源自何来,涓涓玉锵鸣。疑穿云雷窟,常带鱼龙腥。寒江净泻镜,怪石坐开屏。幽鸟驯可罗,潜蛟深莫罾。梯险接层栈,冠巅耸危亭。俯睨极元窞,仰攀穷青冥。骞旷出物表,高虚挹元英。惜哉非吾土,不得憩此生。旧业寄阳羡,故园依晋陵。秋风隔湖白,春色颐山青。一从绅笏去,遂使猿鹤惊。迂疏暗时机,孱琐叨官荣。谪弃分所宜。愧恧颜已盈。人生讵有几,世累吾方轻。愿言解羁绁,上疏还簪缨。宁居召魂魄,恬养休性情。纷华屏外慕,冲淡严中扃。穷年伴农圃,毕志先畴耕。
【息壤】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息壤”:在县治西南(《一统志》)。在县南故龙兴寺中,状若鸮吻,色若青石,自地出尺余(《方舆胜览》)。图为清光绪《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卷六·山川二·永州府”载“息壤”:县南故龙兴寺中。状若鸮吻,色若青石。柳宗元记:寺东北陬有堂,地隆然负砖甓而起,广四步,高一尺五寸。人夷之则死。
——唐·柳宗元《息壤记》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机,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
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邪。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鸟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湘江】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湘江”:(详见《水道》)。在县北,自广西全州流至黄沙河,入东安县境,百七十里,至石期市入零陵县境。又东流七十里至湘口,合潇水。北流百四十里,入祁阳县境。又东北,入衡州府常宁县界(《一统志》)。湘水自洮阳合洮水,又东北过泉陵县西,与营水合。又东北,与应水合。又东北,得□口水。又东北,径祁阳县南,余溪水注之。又北,与宜溪水合(《水经注》)、湘水经州西十余里(《元和志》)。湘水在城北十里,流至湘口,与潇水合。水至清,虽十丈见底(《明统志》)。湘水中有穴,名大濩,不知通何许。每春、夏江涨,数百步外皆奔入穴中,有声如雷。宋开宝中,有昆仑沉水,视之,但见历年所沉板木纵横其间,两蚌大如车轮(《方舆纪胜》)。湘水在县北,径城西,潇水自南来合焉,谓之湘口(《明史·地理志》)。江自东安县东流入县界,有垂幔等滩,又其下为石马、古墙、巴州、冷水、七里等滩(《府志》)。图为清道光《永州府志》“卷一·中·地舆图·郡城图”载“湘口”。
【潇水】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潇水”:(详见《水道》)。在城外,源出九疑山,南流至三江口,东北与沲水合。又东北流,至此会于湘(《明统志》)。零陵有潇水(《九域志》)。湘水出全州,潇水出道州,至永州合而为一,以入洞庭(《韩文考异》)。潇水,一名营水,出宁远县北。案:《水经注》:洞庭之渊,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绎其大指,犹曰清湘云尔,非二水也(《地理今释》)。今以营水考之,其所出泠道县,今之宁远也;所经泉陵县,今府治也。导源输委,潇、营合一,异名同水,盖不诬矣(《湖广通志》)。水自道州三江口合三分石水,以入于泷,至县界之泷白淮,谓之出泷,泷名凡二十余,雷石镇正当其中(《一统志》)。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图象”载“潇湘图”。
【永水】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永水”:在县南九十里(《明统志》)。零陵有永水(《九城志》)。源出县西南之永山,北流入于湘江(《明史·地理志》)。东流,合贤水入潇水(《一统志》)。图为清光绪《零陵县志》“卷一·地舆·水”载:永水源出道州八都原,北流二十里至夏家洞,又西而北二十里至胡家洞,又北八里至盘家洞,入零陵境。又西流十里至承平洞,经永山桥。按:旧志谓“永水出永山”,盖误以经行处为发源处也。又,山距承平洞只二里,而《府志》地图则列永山于西南,而列承平洞于东南,相距至百里,误近为远,盖亦未深考也。
【愚溪】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愚溪”:在县西,源出鸦山,其水彻底,皆石(《一统志》)。源出戴花山,分二派,一东合贤水,一北径钴鉧潭,入潇水(《册说》)。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载“愚溪图”。
——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新断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邱为愚邱。自愚邱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夫水,知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专得而名焉。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钴鉧潭】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钴鉧潭”:在县西三里,中有小泉,合愚溪入潇水(《一统志》)。图为清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卷三·零陵·潭”载“钴鉧潭”。
——唐·柳宗元《钴鉧潭记》
钴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潨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敦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清·许虬《钴鉧潭记》
永州府城西南三里许,一水如镜,幽折而仄,有巨石凿《钴鉧潭》三字,大斗许。柳河东先生所制,钴鉧之名,其所创也。
崖傍有诗,字画剥落,隐存“癸酉”二字。剔藓徘徊,闲遇里老刘国良,能诵此诗。曰:常闻南郭知,未识此山愚。试问溪中水,潺潺即自知。系河东亲笔。审然,信手拈句,不拘韵脚邪,其勒于唐之癸酉无疑。
潭水来自竹塘,以泉为源,经过钴鉧,稍流,即会愚溪。从愚溪桥下摇曳,趋湘口汪洋而西北。其出也,潭如委带,束峡依崖。当春夏泉溢时,又逢积雨石,与潭俱没,寻之不复见。久之水落,但见粼粼石子,可濯可涉。
所异者,城闉在望,境属共由。临潭伫足,仰睇天光,俯瞰绝壑,自觉悠然引胜,无复人间之想。此钴鉧之自成其为钴鉧也,非河东谁能选胜及此,留与千载共之邪。
登临至便,无事远游,永日盘桓,可以不倦。卷而怀之山水,真性情中物,而此潭殆不虚设矣。癸亥冬,游览兴感,因和崖石上诗而更其末韵一曲全幽胜,愚溪石不愚。命名成奥义,先哲会心殊。聊为记潭,更以劝游。
【铁炉步】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铁炉步”:在县北(《一统志》)。岭南以水津为步,今人改为埠(《青箱杂记》)。吴楚间谓浦为步,方言之讹耳(任昉《述异记》)。图为清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卷二·舆地”载“铁炉步”。
——唐·柳宗元《铁炉步记》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问之,人曰:“盖尝有锻铁者居,其人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而存。”
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名若是邪。”步之人曰:“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向使有闻兹步之号,而不足釜锜钱镈刃鈇者,怀价而来,能有得其欲乎。则求位与德于彼,其不可得亦犹是也。位存焉而德无有,犹不足以大其门,然世且乐为之下。子胡不怪彼而独怪于是。大者桀冒禹,纣冒汤,幽、厉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始大其故号,以至于败,为世笑僇,斯可以甚惧。若求兹步之实,而不得釜锜钱镈刃鈇者,则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惊于是,末矣。”
余以为古有太史,观民风,采民言。若是者,则有得矣。嘉其言可采,书以为志。
【墨池】
▲墨池,位于永州市零陵区绿天庵,是唐代书法家怀素洗砚之处。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墨池”:在县东里许,唐僧怀素种蕉学书处(旧《志》)。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图象”载“绿天庵图”。
【井】
▲清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八·山川·零陵”载“井”。
【紫岩井】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紫岩井”:在县北玄妙观前(《明统志》)。井在城内文昌宫前,宋张浚居此所浚。紫岩,浚别字也(旧《志》)。
【吕虎井】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吕虎井”:在城东山上。吴吕蒙尝驻兵于此,插剑泉涌,以其威勇似虎,故名(《明统志》)。井在城内永宁寺前(旧《志》)。
【春泉井】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十八·地理志十八·山川六·永州府”载“春泉井”春泉井,在城内登贤坊。又,发珍井,在府治内。撒珠井,在东山下(旧《志》)。
【白蘋洲】
▲清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卷三”载“白蘋洲”:在城西潇水中,潇水至此入湘。
来源:红网
作者:赵涛 杨玲 廖悦雯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