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童去后水云闲
文/苏启平
为了寻访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散落在民间的医书药方,“药王”孙思邈两下长沙,并在长沙药王街流连,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各种资料。面对复杂、繁乱的资料,他需要时间去辨伪存真、去粗取精,于是归隐浏阳,一边整理《伤寒论》,一边悬壶济世……
壹
江水清澈,水波不兴。
橘子洲绿树婆娑,鸟雀咿呀,宛如乖顺的婴儿躺在湘江巨大的摇篮之中。孙思邈头戴方巾,身穿圆领袍衫,腰间挂着香囊,双手靠着背后,站立船头。他神情笃定,精神抖擞,乌黑发光的须发一点也看不出90多岁的年龄,只有闪着光芒的眼睛里略带一丝旅途的疲惫。
孙思邈静静地观察着船只在江流上缓缓转向,驶向江岸。已是深秋,岸边的枫树一片火红,随着船只越来越近,方可看清树叶从上往下一层红、一层黄、一层绿,微风吹拂,几片枫叶在空中飞舞,快落下来又被风吹了上去。风停了,枫叶慢慢降下来,有的落在树底,有的落在附近的灌木丛中,有的被吹落在江面,随着江水缓缓流去。
唐朝贞观十年(636年),孙思邈自长安(西安)东行,过灞桥后往东南,经蓝田七盘岭至商州黑龙口。顺汉水至荆州,船只再沿长江穿梭,江面宽阔,波光粼粼,经洞庭湖从岳州(岳阳)入湘江由北往南到潭州(长沙),意图寻访张仲景散落在民间的医书药方。
这是孙思邈第一次来到潭州,却没有丝毫的陌生与惊讶。因了张仲景,他对这里的风光倍感亲切,甚至有着前所未有的激动。
天空一片蔚蓝,码头的麻石被水洗得格外干净,靠边沿的石头缝里长着青苔、杂草,露出些许萧瑟、破败。这里距离贾谊生活过的太平街只有几百米之遥。秋天是容易悲伤的季节,孙思邈想到贾谊,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往日的时光。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长安附近。不幸的是,他一出生就体弱多病,面黄肌瘦。好在父母疼爱有加,常常为他寻医访药,才使得他长大成人。孙思邈《千金要方·序》曰:“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药罐子”孙思邈拖累了家庭,孙家负债累累,穷得家徒四壁。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孙思邈的父亲带他见到了柱国大将军独孤信。15岁的孙思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了这位驰骋沙场,权倾朝野的将军。独孤信当面称赞他为“圣童”,给了他莫大的荣耀。一年后,独孤信因为朝廷争斗被赐死,他的去世改变了孙思邈的一生。天堂、地狱,竟然咫尺。无缘仕途,未必不是好事。年轻的孙思邈离开家乡,先后到太白山和终南山过上了隐居生活。他开始向往老庄,在当时盛行的“阴阳录命”“诸家相法”等道教学说上消耗了大量时间。他努力学医,潜心钻研唐朝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对《素问》《甲乙》,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他成了世间一致称赞,无人不晓的一代名医孙思邈。
“咚咚,咚咚”,岳麓山上麓山古寺的钟声敲响。夕阳躲进云层,霞光洒满江面,古铜色的大地一片寂静。孙思邈从临湘门走进了长沙城。长沙素有“湖湘首邑”之称,春秋时期就被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长沙城便有相当的规模,东起现黄兴路和蔡锷路之间,南到坡子街一带,西临下河街,北抵五一大道与中山路之间。以后,长沙城不断向四周扩展,唐朝时依然是以现在五一大道为中心沿周边展开的一个长方形,这个中心位置经历2000多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进了城,沿着宽敞的大街从西往东。街道铺着条形的麻石,路中间被马车压出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车痕。两边商铺林立,有的已经在内堂点灯,突然一阵药气扑鼻,应是藿香、当归的味道。孙思邈顺着香味找去,竟然是一条药铺街。他便在附近找了一个小店,住了下来。孙思邈隔窗眺望月亮,月光如水,仿佛在树叶间流动。莫非真有天意?这股药香与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有什么关系吗?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当时民不聊生,疫疠流行,而朝廷有规定,太守不得擅进民居。于是医术高超的张仲景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不问政事,在衙门坐堂给长沙百姓看病治疗,广施汤药。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获得了人们的尊重。直到今天,为了纪念他,湖南省中医院门口还竖立着张仲景的雕塑。张仲景通过对前人医学著述的研究,结合自己医治病人的经历,写下了《伤寒论》这部不朽之作。孙思邈学医后一直在寻找这本奇书,可因为时代久远,竟不能如愿。想到这里,孙思邈又有了莫名的兴奋,躺在床上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醒着,迷迷糊糊一直到天亮。
第二天早晨一起床,孙思邈便敲开药铺的门,拿出自己掌握的药方,诚恳地想用自己的方子换取张仲景留下的书籍或药方。所有的人都热情地接待了他,但谈及张仲景及其药方均缄口不言,似有难言之隐。孙思邈带着疑惑与失望无功而返,最后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被他的真诚所感动追了上来,轻声在他耳边说了一句:“先生如有意可以去百里龙山走走。”孙思邈从失望中又燃起了希望……
贰
从潭州沿湘江逆水而上,在湘潭由涟水入涟源,这里有座大山叫龙山,又称百里龙山。根据《湘乡县志》记载,汉代连道县治所位于杨家滩(涟源市杨市镇),因毗邻龙山而得名“龙城”,可见龙山在汉代就是名山。龙山山脉绵亘在如今涟源、新邵、邵东、双峰四县市,主要部分在涟源市西南边陲,最高峰岳坪峰海拔1531.37米。这里属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特别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山上有中药2000多种,并不缺灵芝、人参、天麻、何首乌、野山七等珍贵药材,有“天下药山”之称。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经由昭陵(邵阳)县令陪同上龙山采药,为他写作《伤寒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孙思邈知道寻找药方必须花费一些时日。他便在山脚一个村子住了下来。村庄在群山环绕之中,古树葱郁,溪流清澈,民风淳朴。孙思邈一边寻访书籍,一边行医赠药。龙山脚下住着神医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寻医问药。孙思邈居所前有一条小河,河水奔腾,来往不便。村民便自发集资,在小河上修了一座坚固的木桥,命名为“孙家桥”。这个村庄也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孙家桥村”,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生计,村里很多人都跟着孙思邈上山采药。金灿灿的叶子,静静挺立在山间的是金钱松,根皮入药叫土槿皮,可治顽癣和食积;松树下结出一串串红艳艳野果的是天南星,炮制后可用于治疗咳嗽、眩晕;黄精,茎块似生姜,九蒸九晒后性甘味甜,既可入药又可食用……在孙思邈的指导下,家家户户都掌握了一些制药的技术,无论何时走进村里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
南岳衡山盛产银杏、金银杉等珍贵草木。这期间,孙思邈曾去衡山采取松脂。《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云:“其谷正从衡山岭直东四百八十里,当横揵,正在横岭东北,行过其南,入谷五十里,穷穴,有石城白鹤。其东方有大石四十余丈,状如白松。松下二丈有小穴。东入山有丹砂,可食;其南方阴中有大松,大三十余围。有三十株不见日月,皆可取服之。”孙思邈对采药的山谷进行了白描,如同拍照取景一般,今天读来依然如临其境。
孙思邈医术高明,救人无数。龙山一直流传着他治病救人的各种传说,如两针救双命、喜得龙将、药王传医道、药王治疫病等。“两针救双命”更是流传甚广。一天,孙思邈在龙山行医,来到一个小山村,见到有人家出殡,棺材底下竟有鲜血滴出。经询问,“死者”是一个因难产去世的女子。孙思邈对其家人说死者还有救,叫人打开棺材盖,用银针扎“死者”的“人中”穴。不一会儿,“死者”就活了过来。乡亲们把女子抬回家,孙思邈用银针扎她“合谷”穴,不久,一个活婴诞生了。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几年过去,孙思邈并没有如愿在龙山找到张仲景的《伤寒论》,只寻得一些散落的药方。他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要像张仲景一样,把他多年行医的经验记录下来,传给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那就让“千金”来做其书名吧!孙思邈夜以继日地写作,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书共三十卷,记载药方5000多首,内容既有诊法、症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
孙思邈反复抚摸着书本,嘴角露出惬意的笑容。瞬间,他又脸色凝重,长叹了一口气,在《千金要方·伤寒上》无奈写下:“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
孙思邈带着寻访医书不得的遗憾,悄悄离开龙山返回长安。民众为感怀他的恩德,在龙山之巅岳坪顶修建了一座药王殿。几毁几建,龙山民众始终没有忘记孙思邈的大德大义。不过,现在的药王殿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由山门、殿堂、丹房、仙井房、药房、厨房等组成。条石砌墙,铁瓦盖顶,庄严肃穆。
“晴朝处处启云关,放舸清涟第几湾。十里好峰莺馆静,半江新水鸭栏闲。”清朝两江总督、兵部尚书陶澍的《祭祀药王·桥市泛舟》前四句既描写了清朝安化与湘乡分界线桥头河的美丽景象,又表达了后人对孙思邈的深切感怀。自唐至今,湖湘人始终不忘孙思邈的大恩,铭记先贤,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遍布三湘。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修建“药王庙”最多的省是陕西省,其次是四川省,然后便是湖南省。
叁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召见孙思邈,为他撰写了《赐真人颂》,用“凿开径路,名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等文句对他百般赞赏,并封他为“药王”。之后孙思邈在上流社会颇受尊重,当时名士多以师礼待他,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为他写作《病梨树赋》,直抒对生命的感悟。他也留下了“悬丝诊脉”“葱叶导尿”等医学传说,烙刻时光印记。
孙思邈备受荣宠,盛极一时。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坚持,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对上面的封官赏赐,皆予以推辞。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他称病退隐,闲居长安。
孙思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医者,也没有停止追求做一位名医。正如他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里写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孙思邈认为医者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立誓“普救含灵之苦”,对病人要一视同仁“皆如至亲”。他说到也做到了,行医百年,始终如一。不管身在何处,他都在提高医术,平等待人,解除疾病。
经历太多世态炎凉,看透多少人情世故,但孙思邈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伤寒论》还没找到。每每想到这里,他就有了自责,有了愧疚,夜不能寐,茶饭不思。“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一天,他披着银白的头发,侧望着南方,平静的眼眸噙着泪花。突然,他的脸上多了一股刚毅,眼神变得坚定,用手重重地拍在桌上,决定再去一次潭州。
孙思邈一边观赏沿途美景,一边整理没有写完的《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对《千金要方》做了必要和有益的补充,记载药方近3000首,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其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有200 余种详细介绍了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这为后世采集和制作药物提供了方法,功德无量。
30多年的时光,改变了一个人,也改变了一座城市。经过月余跋涉,孙思邈终于又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潭州。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从小吴门进入了城里,沿着连通南北的大道来到走马楼附近的一条小街。他选择一个地方建造了一栋坐北朝南的院子,居住了下来。孙思邈早已厌倦迎来送往的场面,抱着寻找张仲景医书的期待,只好勉强应对慕名来访的各界名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张仲景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伤寒论》资料。面对复杂、繁乱的资料,他需要时间去辨伪存真、去粗取精。他决定带着这些寻求到的珍贵药方,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整理,好好休养。
孙思邈少年喜好老庄,学医之后更是善于养生,自然对道教文化有所了解。道教的源头是楚地的巫文化,屈原《九歌》所写的东皇太一就是道教神仙谱中最为尊贵的神仙。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老莱子等,无一不出自楚国。正由于道教与楚文化有不解之缘,湖湘大地的名山秀水便成了四面八方修仙求道之人的乐土。晋代以来形成的道教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仅今长沙地区就有两福地,一洞天。鹅羊山为第十九福地,岳麓山为第二十福地,洞阳山为第二十四洞天。鹅羊山与岳麓山相距潭州城不远,容易被世俗打扰,不利于整理医书,也不利于修炼。
孙思邈决定隐居浏阳洞阳山。
孙思邈离开潭州城以后,人们没有忘记他。他所居住的小街被命名为药王街,现位于天心区,东起黄兴路,西止西牌楼。附近大古道巷还有洗药庵。大古道巷因街上有古道观“洗药庵”而得名,西起今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东至蔡锷南路。洗药庵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遗址在今大古道巷小学。学校内原有洗药井,废于1964年。僧人持升有诗:“渠水源从故苑来,宫中脂腻旧潆回。溪流已共昭阳改,岸树空余劫火灰。洗药有仙留胜迹,题桥无地吊荒苔。幸邻泮壁存文献,时接宫县到讲台。”洗药庵之北便是善化县学宫,所以诗中有“幸邻泮壁”之句。
后来,长沙人自发在孙思邈居所旁修建了药王宫。清朝光绪《善化县志》载,药王宫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药业界都要到这里祭祀“祖师”。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载:“药王宫后有竹圃小亭,幽寂可爱,集杜诗联云:‘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肆
孙思邈的船沿着湘江往北,右转直入捞刀河,朝着浏阳的方向驶去。浏阳隶属潭州,因县城位于浏水之北而得名。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析临湘(长沙)县始置刘阳县,以浏阳为其四俸邑之一,直到唐朝景龙二年(708年)复设浏阳县。浏阳地处罗霄山脉北段,峻岭逶迤,山色秀丽,药材资源丰富。1930年《浏阳物产调查表》所载,浏阳出产何首乌、芥子、葛根、茵陈、栀子、土茯苓、车前草、夏枯球等15种药材。
捞刀河是浏阳境内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浏阳石柱峰北麓,流经浏阳北乡与长沙,在潭州城北汇入湘江。孙思邈沿捞刀河行至潦浒铺(浏阳市永安镇),改乘马车,经枫浆铺,便到了洞阳山下洞阳铺。洞阳铺是潭州去往浏阳县城的必经之道,孙思邈不顾年岁已高,沿着山径小心翼翼徒步向洞阳山隐真观走去。大约走了半个小时,突然眼前一亮,前面豁然开朗,田舍井然,俨然一个繁华的小村庄。这个地方叫作观前,四周是山,中间是一块平地,因为处于隐真观前而得名。
隐真观位于山口左边的山坡上,唐朝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载:“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隋朝始建隐真观,距今1400余年。粤稽宁、刘二氏在此栖隐修炼,后传说两人皆得道成仙。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敕封洞阳山为道教法门圣地。这里既有许多道长来求仙问道,也有众多文人雅士拜谒古观。孙思邈于是便在观中归隐,在山中采药,悬壶济世,深受乡民爱戴,被称为“苍生大医”。
观中幽静,又便于孙思邈甄别《伤寒论》条文。如今,山脚的洗药井、洗药桥一直还在那里。孙思邈为病龙治病的传说更是流传不衰。据传,洞阳山附近九溪崖有一条龙得了病,龙体疼痛,鳞下化脓。龙听说孙思邈在此,于是化身老妪,前来求医。孙思邈医者仁心,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龙康复之后,腾飞之时感念药王恩德,不忍伤害周边百姓,于是化身为九只鸡各自飞升。龙升天之所便被称为九鸡洞,也就是今天的九溪洞。
“圣童去后水云闲,陈迹难寻草木间。独有微言传逸史,洞天寂寂在人寰。”这是杨时写的《浏阳五咏·洞阳》。杨时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曾师从理学大师程颐,是尊师重教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他曾担任浏阳知县,被洞阳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神秘的道家文化所吸引,多次前来洞阳山参观游玩,写了这首诗。诗中“圣童”正是被独孤信称为“圣童”的孙思邈。
唐朝诗人刘长卿游历湘中,也曾经到洞阳山瞻仰孙思邈遗迹,写下了著名的《湘中纪行十首·洞阳山》:“旧日仙成处,荒林客到稀。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空谷无行径,深山少落晖。桃园几家住,谁为扫荆扉。”诗中描写的幽静、清新的景象令人向往。孙思邈在此修炼,洞阳山声名大振,隐真观也成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最盛时道观占地数百亩,聚众几千人。
隐真观临近的仙寿山,也是孙思邈常去的地方。孙思邈去世之后,唐朝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当地乡民为纪念已经去世十年之久的孙思邈,建立了一座药王庙,又叫灵石寺。清朝同治《浏阳县志》有记载:“县北寺观,灵石寺,在洞阳铺。”
无独有偶,如今洞阳山下,正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园。冥冥之中,药王孙思邈在庇佑着世人,庇佑着这方土地。
伍
浏阳城东有一座山丘呈东西走势,高出地面几十米,山上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山的东边十分陡峭,山崖下一条小溪穿流而过。远看像极了一只匍匐在地的老虎,凝视着眼前白光闪烁的猎物。山不远处正是从东往西流的浏阳河。在河道与山之间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土地上有用木头与稻草搭建的几间低矮的房子。孙思邈为了方便去往大围山、道吾山、天马山寻取药材,便从洞阳山移居此处。
小溪流入浏阳河之中。溪水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见河里的石头、水草、鱼虾。在距离入河口百米的地方有一座简易的石桥,几块青石板搭在麻石墩上,孙思邈便经常在这里洗药。夜间,他开始认真整理寻求到的《伤寒论》资料。他一边甄别,一边求证,修补了过去著作中的错误与遗漏,添加了新的经验与发现。他把收集到的《伤寒论》条文收入《千金翼方》,单独成为第九、第十卷,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翼方》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
孙思邈整理书籍的同时悬壶济世,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甚至有了龙虎都不敢作恶的传说。清朝同治《浏阳县志》中记载:“东城外龙潭湾,传孙思邈栖隐于此,有龙、虎来就医,思邈疗之,俱潜伏。”有一次,孙思邈上山采药,遇到一只猛虎拦路吼叫,向神医寻求帮助。孙思邈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摸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把那骨刺取了出来。骨刺取出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个头,走进了山林。此后,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那只老虎就来陪伴他,有时还让他骑在身上。
李畋生于湖南与江西交界处,天资聪慧,随父练就一身武艺,曾被多处聘为武术教习。父母去世后,以务农、狩猎为生,后来拜在孙思邈门下。孙思邈著有《丹药》一书,里面记载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李畋跟着师傅掌握了火药的制作方法,又受古代燃烧竹子驱赶邪气的启发,便制作出最原始的爆竹。他把火药和竹子结合起来,在竹节上钻上小孔,然后把火药填进去,最后用松油封口进行引爆,便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李畋的爆竹可壮气驱邪,烘托喜庆气氛,受到了民众的极大欢迎。他也被尊称为“爆竹祖师”。
孙思邈隐居山林,采药行医,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千金翼方》问世后,孙思邈再无牵挂。唐朝永淳元年(682年),传说已是141岁高龄的他便在浏阳河畔飞升而去。他的徒弟们继续在此潜心修炼,救治百姓,延续大医情怀。为了铭记孙思邈的仁心仁术,徒弟们在他居住的房子旁边修建了昇冲观,还在山顶修建了阁楼与亭榭。明朝嘉靖《浏阳县志》记载着明朝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陈文的《昇冲观铭》云:“昇冲观,在湖广浏阳县之东孙隐山下,不知创于何时,或传唐孙思邈真人隐处于此修炼。观以升冲名者,其徒学孙之道,即其地面而屋之,以其师当时升仙而神之也。”昇冲观多次重建,经历无数沧桑。但有一点没有变的是,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浏阳道教的圣地。
浏阳最早的道会司见于明朝嘉靖《浏阳县志》载:“道会司在县治东。明洪武十五年道士王坦然立。天顺癸未道士彭思伟重修,今废。阙址侵没,印付昇冲观。”清朝同治《浏阳县志》卷四“废署”载:“道会司,原在县治东。今址并没,随所住观为之。”这个“随所住观”指的就是昇冲观。可见,清朝晚期的昇冲观依旧是县道会司驻地。
“孙隐兹山若许年,至今台观尚依然。云间不见烧丹灶,桥下犹流洗药泉。造谒为民祈雨泽,徘徊寓目爱山川。穹碑备载飞升事,胜迹由来岂浪传。”明朝郑序《游孙隐山》一诗,记载了当年的台观、炼丹、洗药景观,提到了一块“穹碑”详细记载了洞阳山病龙的“飞升事”。
曾经,幼小的我读过一副寿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当时疑惑世间真有像孙思邈这样高寿的人吗?141岁,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年龄。不过,在世人的心中,“药王”和“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孙思邈或许例外。
不论孙思邈活了多大年纪,他的经历与传奇,已足够永世流芳。
(原载于《长沙晚报》)
苏启平,1977年12月出生,湖南浏阳人,教育硕士,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在《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诗刊》《星星》《山东文学》等多种报刊发表。著有《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读谱记》《回不去的故乡》等8部。
来源:红网
作者:苏启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