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留下的财富
文/刘亦哲
送完外婆最后一程后,我乘坐姨父的车赶回长沙。窗外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历经沧桑的树木密密麻麻,秋风吹起,仿佛能听到树叶的簌簌声。我想起外婆晚年时常讲起的“人到老来万事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乎没读过书的外婆,常用这句话表达乐观豁达的心态。在我的印象里,外婆格外慈祥,逢人都先笑脸相迎,在她心里怎么可能没有苦?怎么可能没有累?但外婆以她认为对的方式,坦然面对人生百态,这是外婆的人生智慧。看着窗外,我思绪万千。外婆,给我们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我的外婆出生在战乱、饥荒的年代。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她从小就吃苦耐劳、自立自强。与外公结婚后,外婆的这种品质在缓解家庭困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那个普遍吃不饱饭的年代,她与外公居然养育了8个小孩,僧多粥少,如何维持生计?这是他们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由于外婆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做买卖,又心灵手巧,所以她经常做些鞋垫、枕套等手工艺品,或做一些酸萝卜、盐须菜等特色食品以及她能做的其他物件,拿去集市上卖,集市跑得勤一点,卖出去的可能性也就多一点。外婆回忆当年,为了让孩子们都吃上饭,她“一天赶6个集市”,有些集市相距10多公里,顾不上磨烂的鞋底,顾不上疲惫的身体,她弱小的身躯拎着沉重的包袱,在集市之间奔走,回到家看看孩子们的小脸蛋儿,嘴角又是一抹云淡风轻的微笑。
后来,外婆以勤快务实、善于经营的口碑,经人介绍,在镇上的供销社担任门市部负责人,主要工作是卖日用百货,这是她常年积累的生活本领。她格外珍惜这个宝贵的工作机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点儿也不马虎,每天晚上都对当日的货售情况作核对、总结和复盘,每一笔账目都清楚地记在本子上,生怕把公家的账算错,这样一直干到退休。外婆与我讲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她在供销社退休的时候,社领导派人来接手外婆工作,同时全面盘点外婆历年工作记录。当负责盘点的人翻开整整齐齐的记录本并核对完所有的记录信息后,握着我外婆的手,说:“根姐,你做事真是认真仔细、有条有理,账目全对,恭喜你光荣退休!”外婆微笑着回复道:“你核对完了,我也想唱个歌儿给自己听:风雨无阻三十年,勤恳做事不违心,风风雨雨走过来,平平安安十一人。”(当时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包含外公的母亲、外公、子女,共有十一人)。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除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外,外婆能把艰苦的日子哼成歌来唱,可见其性格之爽朗。
退休后的外婆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写字。她常与我们讲:“我小时候父母不愿意供我读书,我很遗憾,我成家后便鼓励所有小孩都去读书或在工作中学习,都学有所成。”语气中颇有自豪感。外婆小时候只读过一学期书,但她从未放弃学习,刚开始模写《三字经》《增广贤文》,遇到陌生的字就问身边人,把这个字的同音字写在陌生字旁边,便于读字。慢慢地掌握了很多汉字后,她便开始写回忆录,甚至把回忆场景里的青松树也画在文字旁,尽显天真可爱。
我童年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去外婆家,晚上外婆给我们讲故事。她讲故事绘声绘色,比如讲“傻郎打蛋”的故事,讲到傻郎拿鸡蛋放到泉水里煮的时候,她双手合拢,宛如手捧鸡蛋,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它往下放。讲到过客帮忙捞蛋的时候手冷,她便又假装浑身寒颤、双手送到嘴边哈气取暖,帮助我们真正理解故事里面“过客偷吃鸡蛋”的误会,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就连旁听的舅舅、姨姨听到也跟着笑起来,外婆见我们一笑,更是大笑起来,笑声充满整个小木屋。
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在外婆家玩耍,突然一个乞丐拉开我们家的木门,露出脏兮兮的上半身,他头发凌乱,右手拿着棍子,左手拿着空碗,我因那时很小又是第一次见乞丐,所以吓得躲在了柜子后面,外婆见状,告诉我不要怕,说这是“可怜人”,招呼我去抽屉里拿一块钱给他。我把钱递给那人后,他仍然没有要走的意思,还说了一句:“只有一块钱吗?”我看着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准备去叫母亲来处理这个“麻烦”的人。外婆看透了我的心思,一把拉住我,叫我不要去,又去抽屉里取了一块钱给他。很多年以后,我跟母亲提到这个事,母亲告诉我,外公外婆一路走来十分艰辛,所以对穷人很有怜悯之心。外公开中药铺,如果来买药的人穿着简陋、家里贫穷,外公就不会收他的药费。
外婆到了老年,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把自己生活过好。如果有人询问家长里短,外婆就摇摇手,说“我不知道”,或是“我耳朵听不到”,或干脆避开不听。听懂的听不懂的都一笑了之,一般不作回应,可谓大智若愚。
外婆最得意的,便是她和外公培养了八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并且继承了他们优秀的品格。舅舅、姨姨以及所有亲属都对外婆悉心照顾,这使得外婆晚年过得十分幸福。
外婆的故事值得反复回味。这正是外婆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关于坚韧、关于勤恳、关于善良、关于正直、关于朴实……这些美好的东西,已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就像外婆的故事一样,永远讲不完。
来源:红网
作者:刘亦哲
编辑:刘铮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