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贺予飞:论网络文学的强国叙事

来源:红网 作者:贺予飞 编辑:施文 2025-11-26 11:51:22
时刻新闻
—分享—

千库网_唯美阳光透过植物风光摄影图配图_摄影图编号271269_副本.jpg

论网络文学的强国叙事(节选)

文/贺予飞

作为受众群体庞大、覆盖面广泛和活跃度高的文学样态,网络文学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网络作家逐渐改变以往“玄幻满屏”和张扬欲望的创作风向,将笔头对准国家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到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赓续到对未来世界蓝图的畅想,一大批精品力作成为强国叙事的生动名片。网络文学强国叙事的核心是突显人民自信与国家强大,其所反映的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实转变,不仅能激发全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磅礴力量,而且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目前,学界研究网络文学叙事的理论视角多从符号学、类型学、数字媒介论出发,其类型分析集中在模式特征、爽感体验、产业化运作层面,对强国叙事的文类研究较少,个案解读较多,且缺乏系统性分析。网络文学的跨媒介转化及海外传播研究中较少人关注强国叙事。实际上,强国叙事是网络文学从亚文化上升到主流文化、实现网络文艺向大众文艺转型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网络文学的强国叙事,揭示其中的媒介转型与传播机制变革,对于把握数字时代的文学演变与价值追寻、探寻文学如何进一步地发挥社会功能和传播效能至关重要。

一、网络文学强国叙事的三重面向

网络文学强国叙事的兴起是国家发展与文学创作转向的生动体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网络文学陆续经历了从电子期刊、网络论坛到文学网站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其创作逐渐从个人化叙事向类型化叙事转变。类型叙事的繁荣离不开市场需求和产业驱动。2008年,盛大集团将起点中文网等多家大型文学网站整合,成立盛大文学集团,推动网络文学进入产业规模化发展轨道。此后,以玄幻文学为代表的想象性叙事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类型。“人们甚至直接以最著名的‘起点模式’(在线更新超长篇)、流量最大的‘男频类别’(玄幻、修真、奥术、穿越等)来遮蔽整个网文领域”,同时,一些现实题材作品因揭示官场、职场、商战的“生存法则”和欲望叙事而获得了超高人气。对于这一现象,黄发有指出,“文化资本是推动网络文学类型化、通俗化的主导性力量”。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陆续推出多项举措扶持网络文学创作。从国家级网文榜单和“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名单可见,反映民族伟大复兴、讴歌时代进步的强国叙事已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一翼。在政策引导、网站推动、作家响应等多重合力下,强国叙事跃升为近年来网络文学热门的创作现象,并在面向现实、面向历史、面向未来三个维度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是面向现实的强国叙事。如何将熟悉网文趣味的读者带入强国叙事语境,推动网络文学从青年亚文化向主流文化审美转型?网络作家展现出自觉接轨的意识,其中以《大国重工》为代表的“大国系列”网络小说最为典型。《大国重工》的独特之处在于创造了“自立-自强”的叙事模式,“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在文中俯拾可见。主人公冯啸辰刚到冶金厅即遭遇日本热轧机引进项目经费压缩的问题,可以说,他的穿越甫一开始就带有工业强国的意图。当他向煤炭部副部长孟凡泽问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我们国家工业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是体现在12立米与25立米挖掘机的差距上,还是体现在大梁铸件合格率是20%还是100%的差距上?”我们可以发现,“如何快速提升国家装备制造水平”作为小说的叙事动力已呼之欲出。作者齐橙是工业经济领域的学者,他在中西方工业发展的比较视野中讲述重工业装备从引进到研发的过程,对工业技术细节的把控很是到位。与塑造乔厂长等改革者形象的“改革文学”不同,面对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和欺诈行为,冯啸辰的底气多源自穿越者的知识储备。更为特殊的是,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冯啸辰的穿越拥有强烈的“寻错—改错”意识。穿越反而为文学指引现实赋予了合法性。《大国重工》以真实的工业历史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在《材料帝国》《何日请长缨》等作品中,齐橙同样运用了“自立—自强”的叙事模式。这类以技术自信为内驱力的叙事模式被网络作家所采纳,被广泛应用于科技题材、高精尖行业题材的创作中。

在《大国重工》之后,许多网络作家聚焦“卡脖子”问题,对国家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扎根式叙事。《大国蓝途》创建了技术突破与人物成长的双线叙事结构。一代代科学家向海图强的理想与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图景交叠,成为海洋强国叙事的生动注脚。《鲲龙》以鲲龙AG600经历上万次滑行实验失败而后终获成功的故事,突显了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决心。由此,读者的关注点从国产大飞机“上天入水”的超能力,转向其背后“航四代”接力赛跑的中国航空百年沧桑路。《一路奔北》将星间链路、氢原子钟小型化等术语融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的故事中。作者将这类硬核知识与上海城市叙事结合,开掘出强国叙事的地方路径。随着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大国航空》《关键路径》《只手摘星斗》等描写国之重器研发经历的作品纷纷涌现。不少网络作家不再依赖于“金手指”来描绘强国图景,而是真实地反映诸多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在聚焦前沿科技的同时,一部分网络作家转向传统,通过非遗题材小说来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了“国潮”美学风范。《敦煌:千年飞天舞》《我为国家修文物》《我为中华修古籍》等作品让文物题材作品走进大众视野。《敦煌:千年飞天舞》依托敦煌莫高窟,为强国叙事开拓了地理、文化、数字三层空间。小说反映了大学生毕业后奔赴西部建设大西北的现实境况,将强国叙事从政策引领落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主人公王安之致力于修复《乾闼婆忉利天部众像》的壁画残片,其妻夏邑则将壁画舞姿融入歌剧表演,文物由此实现物质性保存和艺术性再生。小说里“敦煌元宇宙”项目开发的情节让千年文化在数字空间中获得了持久生命力。“阅见非遗”首届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收到的投稿作品超6万部,涉及京剧、木雕、狮舞等127个非遗项目。从近年涌现的《锦绣鱼图》《洞庭茶师》《酒匠》《一脉承腔》《相声大师》《俗艺大师》等大批文本来看,书写传统文化资源主题的作品主要形成了两类叙事范型:一是道技结合,从对鱼皮画、制茶、酿酒等古老工艺的继承与创新中展现匠人精神,实现从物叙事到文化精神叙事的形神合一。二是技艺操演,在华阴老腔、相声、东北二人转等传统曲艺的发展困境中揭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近年来流行的汉服热、点茶热、制香热等逐渐成为网络文学“国潮”的叙事元素,展现了网络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自信力和故事创造力。

二是面向历史的强国叙事。早期网络文学以《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瑶华》等为代表的女性向历史小说开启了“穿越+言情”的叙事模式热,其中强国叙事并不多见。以《新宋》《家园》等为代表的男性向历史小说则开辟了“挽天倾”与“兴盛世”的叙事方向,强调个体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想象性历史叙事逐渐向强国叙事转型。譬如,《秦吏》将主角穿越后的身份设置为云梦秦简中所记录的一名普通士卒,以小人物的奋斗打拼来寄寓建构盛世的理想。小说对秦朝的官制体系、礼法制度等细节考据深入,运用广博的史料知识绘就社会百态,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感。《百年家书》将穿越者巧妙置换成见证者,将爽感叙事转变为共情叙事,作为故事驱动力的“爽文化”随即化为热血报国的“燃文化”。这种民族记忆叙事背后的创作心态变化并非个例,而是在整个网络文学领域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创作潮流。

网络作家聚焦近现代救国图强的历史,讲述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等的故事。在“建党百年·百家网站·百部精品”等网络文学创作工程及主题联展活动的助推下,强国叙事作品呈现整体性崛起趋势,涌现出《沉默之觉醒》《无缝地带》《血火流觞》等一批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将历险性、生活化、趣味性加以融合,采用多线叙事塑造英雄群像。与《红岩》《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不同,网络作家注重悬念设置和推理叙事,以戏剧性冲突增加故事张力,在敌我对抗的畅快感中形成了独特的战斗美学风格。不过,仍有部分作品对想象历史、真实历史与表现历史的关系和尺度把握不当。如以抗日救国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历史叙事,应该注意去除新历史主义与作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夸张式写作的倾向。如何在保持艺术感染力的同时深化思想意蕴,使网络文学成为推动强国建设的文化力量,还需要网络作家以敬畏之心面对历史、用智慧和担当挖掘强国内核。

三是面向未来的强国叙事。网络文学领域不乏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之作。《千年回溯》《我们生活在南京》《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等小说通过时间循环、时空连接、废土世界设定等叙事创意,讲述主角在危机中守护家园、赓续文明的故事。《赛博剑仙铁雨》《黎明之剑》等小说畅想星际文明与后人类图景,开拓出进化变异、赛博修仙、科幻种田等新叙事方向。系统小说则以抒发人与系统合力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国愿景为特色,形成了科技流、医学流、学霸流等分支门类。《大国科技》《大医凌然》《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等作品,既揭示了人类与技术建立亲密关系的现实,也反映出人类渴望依靠技术改造自身、进而投身国家建设乃至创造未来文明的理想追求。相较于西方科幻文学,这些作品从地方路径、古代神话传说等方面发散想象力,以文化主体性的姿态积极造福社会,侧重展现主角的自强精神和奋斗经历,倡导团结合作的理念,少有抢占资源或发起战争的情节,其所蕴含的“阴阳调和”等文化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时空叙事艺术。由此,网络科幻小说通过强国叙事开辟出一条本土化叙事路径,引起了网民读者的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系统小说的流行昭示着数字时代人们所面临的一种新现实境遇。在起点中文网,《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的书友超6678万人。故事主角陆舟的系统设有数学、物理学、生化学、材料学、能源学、信息学等学科门类。强国叙事依托系统装置建立了“输入—反馈”的叙事机制,也形成了“发布任务—攻略任务—获得奖励/惩罚”的叙事循环。由于学霸系统的设定颇受大学生群体欢迎,其叙事创意逐渐扩展至考研、考公、计算机考级等题材领域。人类借助系统建立知识增长的良性循环,“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在数字时代得以具象化。系统小说对于知识生产、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强调,彰显了其在新时代强国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许苗苗:《网络文学:再次面向现实》,《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3期。

②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③齐橙:《大国重工》,起点中文网,2016年10月23日,https://www.qidian.com/chapter/1004151636/336344014/,2024年7月17日。

④参见应妮《“阅见非遗”首届征文大赛带来6万余部非遗题材作品》,中国新闻网,2023年10月10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3/10-10/10091616.shtml,2024年8月17日。

⑤参见晨星LL《学霸的黑科技系统》,起点中文网,2018年2月28日,https://www.qidian.com/chapter/1011449273/399850047/,2025年1月30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跨媒介叙事研究”(23CZW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节选自贺予飞《论网络文学的强国叙事》,原文刊于《文学评论》2025年第3期。)

微信图片_20251107152713_13_1442_副本.jpg

贺予飞,女,1989年生,湖南宁乡人,博士,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网络文学年鉴》编委(CTTI智库),长沙市网络作协副主席,湖南省网络作协主席团成员及常务理事,中国作协会员。深入网络文学现场10余年,主持网络文学相关课题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7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60余篇,其中C刊10余篇,相关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篇目辑览转载,入选湖南省2024年芙蓉计划青年人才,获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文章奖、第三届湖南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

来源:红网

作者:贺予飞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55/60/154581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