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承载着赵涛先生文艺思考的《山川无极》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们深知,这不仅是一部评论集的付梓,更是湖南文艺界一段深耕岁月的剪影,是当代文艺评论领域一次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探索呈现。
作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项目成果之一,《山川无极》的出版,恰如一缕清风,为蓬勃生长的文艺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一切,皆源于作者赵涛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在文艺领域的坚守与开拓。
一
提及赵涛先生,人们总会想起他身上诸多身份标签: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三重国家级会员,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中心研究员,湖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这些身份并非简单的荣誉叠加,而是他深耕文艺领域的足迹见证。
从曾任湖南美术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到如今担任湖南省企(事)业文联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财富地理》总编辑,赵涛先生始终站在湖南文艺发展的前沿,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
他参与策划主编《湖南人文地理丛书》《礼赞湘江》《湖南文艺60年・湖南省企(事)业文联卷》《百年湖湘工业三部曲》《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文脉・千年湖湘八景图典》等近百卷文史专辑,创作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大梦峥嵘》,参与策划撰写《万山红遍——百年大党的湖南征程》《我们的红土地》等大型文献图书。这些实践经历如同为他的文艺评论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让他的文字始终扎根于现实土壤,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
我与赵涛先生堪称同门,均受“廖家军”锤炼而走上文艺道路。二十余年前,我们同在著名作家廖静仁老师领衔的湖南省企(事)业文联旗下,共同为繁荣湖南文艺事业而努力——除编辑出版《财富地理》杂志外,还策划出版了多部地域文化丛书。那时,每当有采访任务,他就是队长,既要负责整个项目的前期策划,还要负责与当地有关部门对接。后来,当年共事的团队成员渐次分散各地,唯有他正式调入省文联。
二
2004年4月,我从《财富地理》杂志离职,入职一家医药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直至2012年4月辞职创业,投身出版行业。这些年,我与赵涛先生始终在各自领域奋力前行。不同的是,他在省文联的职务稳步提升,加之头发日渐修长,更具艺术家气质。
他曾赠予我一幅亲手绘制的鱼图,并有编号,我至今珍藏。
这些年,我深耕出版行业,亦取得了一定成绩。赵涛先生不仅引荐我重新回到湖南省企(事)业文联担任理事,且每逢有出版业务,总会优先委托于我。其中,《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由我协助在万卷出版公司出版,《文脉・千年湖湘八景图典》则交由我公司代理发行。此次他的文艺评论集定稿后,同样给予我充分信任,将出版事宜全权委托于我。
《山川无极》的书名,源自1500年前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第五》中“山川无极,情理实劳”一句。曾国藩为《湖南文征》作序时,曾借屈原、周敦颐的文脉传承,盛赞湖湘文化“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赵涛先生以“山川无极”为书命名,既是对湖湘文脉的致敬,亦暗合其“艺禅互见”的核心主张。
在他看来,文艺评论不应局限于技法剖析,更需深入作品的精神内核,在诗禅、书禅、画禅的交融中,挖掘文艺创作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
翻开这部集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主张的实践:书中收录的评论,既有对谭谈、鄢福初、蔡测海、廖静仁等湖南文艺名家的深度解读,也有对“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巡展(湖南站)”“潇湘风采・湖南美术创作工程暨选送作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重大主题展览的专业评析。在《山川无极——旷小津山水画述评》中,他以禅意美学为视角,将旷小津山水画的意境与湖湘山川的灵秀相融合,使评论本身成为一篇兼具诗意与哲思的美文;在“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湖南站)”研讨会发言中,他从“江河叙事是人类永恒主题”切入,将美术作品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相联结,拓展了评论的视野维度。这些文字,既是对湖南文艺创作成果的系统梳理,也是对中国文艺发展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
赵涛先生的评论风格,始终兼具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包容。他主张“以古人为师,以古人之师为师,以师古人之古人为师”,这种对文脉传承的重视,在其评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他以集字方式补全王阳明书周敦颐《太极图说》(清末填墨本)缺失的91字,并撰写《书禅记》,感慨“大儒心印,圣贤气象,如月照水,历历在目”;2021年,《中国艺术报》刊发其《画禅记》,此后《诗禅记》亦相继问世——诗禅、书禅、画禅的探索,不仅是他个人艺术修养的展现,更成为其评论的独特方法论。在评析黎池书法时,他以“临池载道”为核心,将书法技法与文人风骨相结合;在解读吴萍书法时,他从“清慧而文,以开生面”入手,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气质。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评论视角相融合的方式,打破了评论的固有模式,既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也摆脱了浅层的现象描述,真正实现了“以更鲜活的姿态呈现文艺作品的多元魅力”。
编选这部集子的过程,亦是我们重新认知赵涛先生文艺追求的过程。从1990年在《语文报》发表首篇诗歌,到2003年参与创办《财富地理》并坚持至今;从2012年投身湖南省美术馆建设这一“十二五”文化事业重点项目,到2024年为“山川无极——旷小津艺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撰写前言,赵涛先生的文艺生涯,始终与湖南文艺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他在该书自序中提及“文学”与“艺术”是人生关键词,这份热爱,化作评论中对文艺工作者的尊重、对创作成果的珍视。他的评论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如同“与创作者、读者共同成长的伙伴”——坦诚指出不足,亦真诚喝彩创新。这种态度,不仅让他的文字获得读者认可,更成为创作者汲取力量的源泉,推动着文艺创作与评论的良性互动。
三
为让读者更好地感知这部集子的价值,我们在编选过程中遵循两大原则:其一为“尊重原貌”,尽量保留赵涛先生评论的原始风格,仅对个别表述进行必要调整,确保文字的真实性与鲜活度;其二为“分类引导”,将内容按文学、书法、美术、音乐等六大不同主题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感受到赵涛先生在不同文艺领域的洞察与思考。
赵涛先生的评论功底深厚,语言风格独特,常以短句行文——这种被我们称作“赵氏风格”的文风,亦让该书更具辨识度。
本书出版过程十分顺利,未出现波折。仅在出版后期,我建议采用全彩精装装帧,以提升书籍的珍藏价值,赵涛先生欣然应允。
如今,《山川无极》已出版一段时间,人民网、搜狐网、红网、华声在线、掌上长沙等平台均发布书讯予以推介。此前,我曾计划为他策划一场新书发布会,却被他婉拒——他表示已有较多宣传,应保持低调,专注创作才是核心。我们期待这部书能成为一扇窗口:让更多人透过它,看见湖南文艺界的蓬勃生机。毕竟,书中既有老艺术家的坚守,也有中青年创作者的创新;既有重大主题创作的时代担当,也有个人艺术探索的独特魅力。
我们更希望它能为文艺评论领域带来启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引导与建构作用,如何为文艺生态的繁荣注入更多活力。
正如赵涛先生在自序中所言:“诗禅、书禅、画禅既是我对‘艺禅互见’的思考,也是我对苏东坡‘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之论的实践。”这份对文艺的赤诚与探索,值得每一位文艺爱好者珍视。
在此,谨向每位翻开这本书的读者致以谢意——正因你们的关注,湖湘文脉得以传承,文艺生态得以滋养;“山川无极,斯文湖南”的美好图景,也将在更多人的参与中,愈发清晰、愈发壮丽。
(张立云系湖南湘江新区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云上雅集出版机构负责人。)
来源:湖南图书会
作者:张立云
编辑:唐雨欣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