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脉颂中华丨来,扫一个老篾匠的新玩法——竹编“二维码”

来源:红网 作者:夏君香 编辑:施文 2020-05-06 09:25:17
时刻新闻
—分享—

banner图.jpg

编者按:湖湘大地,万千非遗瑰宝,惊艳时光。这背后是匠人们不忘初心的坚守,亦是青年一代牢记使命的传承。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承办的“文脉颂中华”湖南非遗新媒体传播主题活动,将以图文、短视频、创意海报等形式,全面展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美,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新风尚。

徽标_副本.jpg

红网时刻记者 夏君香 通讯员 李晓玲 长沙报道

竹编“二维码”?竹条紧凑,经纬交织,色泽清晰,一秒便能扫出公众号,在长沙雨花非遗馆二楼内的“竹艺汇”里,这样用本色篾和染成各种颜色的篾编织的二维码,很是吸睛。

这个创意来源于郭慧敏的灵机一动。

她说,二维码关注、二维码支付等现已成为一种潮流,“如果我们使用的是竹编二维码,就容易引起路人的注意,忍不住拿起手机扫一扫”。

312A2109_副本.jpg

李元跃(右)指导徒弟郭慧敏(左)新的编织手法。

郭慧敏,竹编非遗传承人,而李元跃则是她历尽千辛万苦从湘西请回来的师傅。师徒俩合作完成的这个神奇的二维码作品,受到了市场的喜爱,也拓宽了关于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李元跃,1953年出生于湘西的竹编世家。由于从小的口传心授、耳濡目染,12岁时就开始进行竹编制作,成为一名篾匠。

篾匠在过去是很火的,尤其是在湘西土家族。在宋祖英的《小背篓》歌声里,便能找到一丝丝关于竹艺的回忆和印记。

土家族民俗民情的变化,也可在竹编的形成中找到蓝本。竹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1588409573(1)_副本.jpg

竹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经过工业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竹编制品被塑料制品取代,李元跃也曾面临手艺传承的难题。直到郭慧敏主动找上了他。

现在60多岁的李元跃每天早上9点准时到长沙雨花非遗馆“上班”。他和徒弟在这里合开了一间工作室,工作室分成两部分:一边是竹编传习所,用来教孩子们体验竹编手工的乐趣;一边则是李师傅和徒弟研发制作的各种竹艺衍生品——竹篓、竹子计算器、竹艺饰品等应有尽有。

NeoImage_副本.jpg

创新融入现代生活,传统非遗也能“满血复活”。

“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把竹编这项手艺通过创新,一直传承下去。”李元跃边指导徒弟新的编织手法,微笑着跟我们说。

来源:红网

作者:夏君香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20/05/06/716920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