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刘懿波:洞庭湿地,沧海桑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施文 2024-03-13 17:24:31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船(男7794).jpg

洞庭湿地,沧海桑田

文/刘懿波

这里,是我工作和生活整整20年的第二故乡。1996年5月,我因工作调动而相遇洞庭,来到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舵杆洲管理站——当年的舵杆洲芦苇场工作。自此,便与这一湖碧波结下一世不解情缘,与之相依相伴,荣辱一生。此次因林长制工作重访,时光逝去已然7年有余。

这是一方风景秀丽、人文厚重的沃土。唐长庆四年秋,诗豪刘禹锡赴任和州刺史,途经洞庭湖曾留下美篇《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的“青螺”正是浮峙于湖光月色里的秀丽君山。然而,就在这斑竹泪影之侧,秀丽君山以西,相距约六十里,更有一处鲜为人知的胜景,那便是乾隆帝御笔钦点的舵杆洲。

相传,舵杆洲之名乃乾隆帝御笔亲赐。当年,乾隆爷率一众文武大臣考察洞庭西南水运行情,船至江心时,狂风突起,暴雨骤临,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继而大船失控,随波摇摆。船行至舵杆洲遂风平浪静,雨住云开。乾隆见状,以为洞庭君柳毅显灵,于是便当即下旨拨银修筑神庙和石台,一为感谢神明护佑,二为过往舟楫避风停泊之用。因其所处湖洲形如舵杆,故得名舵杆洲,而民曰躲风洲。其实,乃因舵杆洲系荆江四口之耦池口泥沙淤积而成,自然比周边高了许多,故船行至此搁浅而停,并非神助。虽是传说,但乾隆帝修筑舵杆洲之事却也有史可查。乾隆十年,回京任吏部右侍郎的湖南巡抚蒋溥奉旨考察后回奏说:亲见石堤绵亘,庙貌巍峨。

今日旧地重游,急盼一睹新颜,故不在它处多作停留,径直急奔泊船码头。

立于湖堤之上,手搭凉棚远眺,大为震撼。所及之处,已然与记忆中的场景大相径庭。昔日横七竖八、犬牙交错般停泊的小渔船不见了踪影;来来往往、高声叫卖的商贾鱼贩亦已销声匿迹。但见,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波澜不惊,飞鸟翔集,浮光跃金,芦荻尽青青。博大而不失隽秀,深厚且更兼包容,处处绽放出敢为人先的潇湘气魄、湖湘精神。

相询工作人员得知,经过洞庭湖生态专项整治后,此水域只留下一条用于巡查的红漆铁舶子磨盘船,其他船只及相关人员均已按政策补偿安置上岸。

此刻,脑海中倏然闪过一丝莫名的空落,继而平复。虽没了旧时喧嚣热闹的场面,但一望无际的蓝天碧水间却也再无一扎眼之物。终究,归还于这方水域的生灵们一处静谧安宁、自由生长的王道乐土,这抑或就是古人所谓的“天道自然”之理吧。

依旧从朝天口起航,顺沙港市围子、乌嘴围子、明山围子、华阁围子,直到渔湖二坝。这些地名,正是当年围湖灭螺时那热火朝天般场面的缩影和延续。

船行的右边,是舵杆洲隆起的脊背,茂密的芦苇像一条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一丛丛,一簇簇,筛风弄月,潇洒倜傥,仿佛是印在绸缎上的美丽图案。摇曳着的身姿和水中倒影一线相连,浑然一体,宛然一幅国画大师笔下满含诗情的墨宝!

开船的师傅用力把油门往上一提,脚下的行船便如同马儿被狠抽了一鞭,头一抬,飞速往前蹿去。激起的白色浪花,在船后拖出一条长长的翘嘴鱼尾巴。两侧的芦苇如被镰刀割倒,一簇簇沿着船舷向后急速掠去。

水和天挨得极近,远处腾起的微波细浪,好似直接击打在了云层上。瞬时,湖水天空一起颤动起来。蓝天、白云、苇影仿佛是在湖面上跳舞,如梦似幻,童话世界一般。

途经一处柳林,还相隔二百多米时,一群野鸭惊起,扑棱棱从树下苇丛深处掠出,一只接一只,排着队儿向远方飞去,一会便消失于水天相接之处,不见了身影。

湖水十分清澈,近观碧绿,远看湛蓝,似经过了丹青高手调过色了一般。不远处,时有青白色鲢鱼从水中跃起,溅起的水花足有数尺之高,迎风一吹直接飘到脸上,凉丝丝的,倒也十分惬意。我道,这鱼儿怎不跃到船舱里来呢,美味啊!同行的管理人员笑着说,就算跃到船舱里也没口福,只能放生了回去。难道如今对自己人都要求这么严格了吗?唉!那你就还是别跳进来吧,也免得与我腹中的馋虫为难。

见此时情景,感慨万分。不禁让我想起这里当年的模样。那年,我刚调到舵杆洲,堤边一处叫沙堤拐的地方有一个小纸厂,当属地方国营性企业。是时,造纸所产生的废水不经任何处理便通过堤底下的管道直接排放到湖水中,污染十分严重。湖水呈绛红或紫黑色,湖面上到处漂浮着一堆堆淡黄色的泡沫。船行于其间,一阵阵恶臭直冲鼻孔,令人晕头转向,胃底翻滚,欲呕又吐不出来,滋味难受至极。如此环境,水中生物都已基本死绝,连生存能力最强的湖草都难逃此劫,大水上洲,洲上的植物全部腐烂枯死。苇场的芦苇产量因之直线下降,损失惨重。为此,我们也曾多次找厂方协商索赔。

我调离那年,尽管已关闭了洞庭湖畔几乎所有达不到环保标准的生产厂家,这个小纸厂自然也在其中,水质大幅改善。但是湖面依旧还有一丈多高的迷魂阵(用来挡鱼路的网)满湖林立,天罗地网一般。暂且不说航道阻塞,船无行路,仅过往船户撞坏了网一事与渔民的纠纷就没断过。这里鱼子鱼孙、水鸟林雀都难逃厄运,又哪里想象得出如今这鱼跃舷舱、鸟翔天际之怡人美景。

更令人惊喜的是,回程之时竟然撞见了一幕极为难得的场面,莫说我是生平第一次遇见,就算世居于此的人们恐怕也不曾见到过吧。船快到岸边时,遇到一只绿头鸭带着十二三只懵懂呆萌的褐色麻斑小野鸭在湖面悠闲游弋,离岸边仅不到十米远的距离。此景若放在以前,定然会以为是谁家的鸭子竟然跑到洞庭湖中来玩水了,不怕被人捉了去下酒吗?可眼前所见到的就是野鸭啊,千真万确。我是生物学专业毕业的,还不至于家鸭和野鸭都分不清楚。

更令人惊异的是,它们看到船只接近,竟然不惊不散,依旧队伍不乱,悠哉游哉。红掌拨动清波,不慌不忙。对我们这群靠近的不速之客居然毫不理会,对机船的声响,也是置若罔闻。仿佛只有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世上哪有主人害怕客人的道理。不用任何解释,懂行的人就知道,此处生态确实得到了充分保护。至少得有几年时间人迹罕至,野鸭们才会有如此胆量跑到湖边来戏耍。否则,它们哪敢用小命来冒险!

同行人员接下来的言语证明了我的推测。他们说,近几年也确实没有闲杂人员涉足这片水域,更不用说非法捕捞狩猎。辖区共装有六个高清摄像头,将这两万多亩面积全方位监控。若真有陌生人进到这里,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放大室内监控电脑屏上的图像,你脸上长有几根眉毛、胡子,他们都可以数得一清二楚。

船至码头,我依然静立于大堤上凝望,思绪万千。我所经历的这二十多年时光,相对这云梦大泽几千年来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不过一瞬而已。而其间的变化用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来形容亦不为过。这湖洲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是最真切、最客观的经历者和见证者。

刘懿波,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网络作家鲁迅文学院学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网络作协理事、益阳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中外文摘》《湖南日报》等媒体。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7/57/136250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