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如菊》的创作体会
文/唐继华
在文艺创作的广袤天地中,每一部作品都宛如一颗独一无二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创作者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与对世界最本真的思索。我的音乐作品《如菊》,从灵感悄然萌发,到构思创作,再到最终完整成型,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雕琢与打磨,恰似一场充满艰辛、惊喜与感悟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力求让作品在文学性、艺术性与社会性这三个关键维度上实现深度融合。而其创作的灵感不仅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更蕴含着人间烟火的温暖与深情。
创作灵感萌芽:生活与传统的深情交织
2024年重阳节前夕,我满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回到乡下老家看望年逾古稀的母亲。踏入故园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画卷。山坡上,几株菊花在瑟瑟秋风中傲然绽放,那金黄的花瓣宛如璀璨的阳光,在柔和的光线中闪烁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芒,丝丝缕缕的清香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
见到母亲时,她那张平静慈祥且布满了岁月皱痕的脸,每一道褶皱都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与坚韧。回望山坡上那几株怒放的金菊,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要将这份情感化作美妙的音符。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她和父亲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菊花又是这一节日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时,一个明朗清晰的想法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要以重阳菊为核心意象,创作一首歌曲,来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传承,让生活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成为情感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晶。
构思创作:从灵感火花到完整乐章
(一)文学性:古典雅韵与现代情思的诗意对话
确定了创作主题后,我便一头扎进了歌词创作的世界里。我试图用细腻而灵动的笔触,描绘出那如诗如画的秋日景象。开篇“秋风轻拂田野上,山坡洒落暖阳光”,我反复斟酌、精心挑选了“轻拂”“洒落”这两个动词,它们将如同神奇的画笔,将秋风的柔和与阳光的温暖生动地呈现在听众眼前。那金黄的色彩与“收获最美妆”的拟人化表达,勾勒出一幅明丽而温馨的秋日田野画卷,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那份宁静与美好。
“重阳菊”这一意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时令的象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轻轻摇曳吐芬芳,悠悠诉说岁月长”的拟人化描写,赋予了菊花以生命的灵动与历史的厚重感,使它成为了历史纵深感与生命哲思的载体。在创作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描写菊花的诗词典故,并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汲取了灵感。我将菊花的隐逸情怀与现代人的情感体验有机融合,歌词中“往昔共赏菊时光,欢声笑语入梦乡”与“花残依旧满庭芳”形成了鲜明的时空对照。前者通过“共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那扇温情与眷恋的大门;后者则借“花残”之景,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便繁华落尽,依然能绽放出独特的芬芳。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能让古典意象与现代情感在歌词中实现了诗意的对话,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交流。
副歌部分“愿爱如菊,愿情如菊”的反复吟唱,是我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与坚守的直接表达。在创作这句歌词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母亲和父亲六十多年相濡以沫的感情。他们一生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就像那傲立在秋风中的菊花,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彼此的承诺。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提炼与升华,使作品能具有更广泛的共鸣空间,触动听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二)艺术性:音乐叙事与意象的美好融合
歌词创作完成后,旋律的构建是作品非常重要的部分,决定作品的整体质量,必须充分考虑到歌词的意象与情感表达,力求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审美空间。对此,作曲老师陈坚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之间对作品的旋律设计进行了多次深入探讨,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彼此心灵达到高度的默契。”最后,确定作品主歌部分以舒缓的节奏铺陈秋日景象,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在洁白的画布上缓缓勾勒出秋日的轮廓。当旋律响起时,我仿佛置身于故乡的那片田野,放眼那金黄的稻浪、摇曳的菊花和母亲慈祥的笑容,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带着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副歌部分则通过音高的提升与重复句式的运用,强化了情感张力,形成了“景—情—志”的递进结构。例如“啊,重阳菊”的咏叹调式处理,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也是对生命况味的深刻叩问。创作过程中,我和陈坚老师反复琢磨每一个音符,就像一位工匠精心雕琢着一件艺术品。我们反复在钢琴上调整音高、节奏和和声,力求让旋律与歌词完美契合,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
编曲上,作品力求有机融入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弦乐,营造出“古韵今声”的丰富听觉层次。古筝的清脆悠扬与笛子的空灵婉转,仿佛将听众带入了古老的时光,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小提琴等现代弦乐的丰富与饱满,则为歌曲增添了时代的气息与活力,以及中西艺术文化的交融。菊花“金黄”“芬芳”的视觉意象,通过旋律的明亮色调与和声的温暖质感得以延伸,使听众在听觉上感受到菊花的绚丽色彩与芬芳气息。“随风飘远方”“穿越万水和千山”的流动感,在间奏的器乐独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器乐的独奏如同一位灵动的舞者,在舞台上自由舒展,实现了音乐空间的有效拓展,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想象的音乐世界,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喧嚣。
对作品的演唱,演唱者王莉老师说,“歌曲《如菊》是一首充满情感厚度与文化意蕴的作品,我演唱时深刻感受到‘以声传情’的使命。接到这首歌时,我反复研读了歌词,理解创作者通过菊花与重阳节铺开的诗意叙事。主歌部分如轻风拂面,需要用温润舒缓的音色描绘秋日田园场景,尤其是‘轻拂’‘洒落’这类动词,让我联想到母亲在故乡劳作的身影,发声时特意加入些许气声,增强画面感和亲切感。而副歌‘愿爱如菊’的升华部分,情感层次从温情转向庄重。我选择将共鸣位置上移,用明亮的头腔音色托起高音,配合‘啊,重阳菊’的咏叹式表达,仿佛将菊花的坚韧与爱的永恒推向天际。对我而言,这首歌的演唱也是一次‘二度创作’,母亲的形象与菊花的意象始终在心中交织,尤其在‘花残依旧满庭芳’这一句,我借鉴戏曲唱腔的顿挫感,在‘残’字上稍作哽咽处理,既暗示生命沧桑,又以‘满庭芳’的绵长尾音赋予希望。演唱中,我在流行唱法中融入民族唱法的咬字归韵,例如‘悠’字的鼻音延长,既贴合旋律的流动性,又凸显汉字本身的音韵美。这首歌的演唱难点在于平衡‘传统意境’与‘现代表达’。例如间奏的弦乐推进时,我需要用胸腔的力量支撑情感张力,但高音部分又必须保持清透,避免破坏菊花‘淡雅’的质感。最触动我的段落是结尾的‘相伴伊人长’,连续三次重复的‘长’字,我在最后一次演唱时转为轻声哼鸣,仿佛菊香随风飘散,余韵不绝——这既是对作品的致敬,也是我对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解。”
“《如菊》是我第二次与唐继华老师携手合作的原创歌曲,通过演唱《如菊》,让我更加坚信歌者应成为作品与听众之间的桥梁,既要精准传达创作者的初心,也要用自身的感悟赋予作品新的生命。这首歌让我重新审视亲情与传承的重量,也激励我在未来演绎好更多扎根民族文化的作品。”王莉老师补充说道。
创作收获:一次文化感悟与灵魂的洗礼
(一)个人情感的升华与表达
在创作《如菊》的过程中,我对母亲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通过将母亲比作菊花,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坚韧、善良和无私。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歌词的字里行间,更融入到了旋律的每一个音符中。当歌曲最终成型,听到王莉老师用她那美妙的歌声演绎出来时,我仿佛看到了母亲一生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自豪。这首歌成为了我表达对母亲敬爱之情的一种独特方式,也让我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
(二)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
从灵感萌发到歌词创作,再到旋律构建和编曲,每一个环节都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学会了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内涵的音乐作品。在歌词创作方面,我不断学习掌握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象、表达情感;在旋律创作上,与作曲老师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根据歌词的意象和情感来设计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在编曲方面,我了解了如何有机地融合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听觉效果。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音乐创作的艰辛和不易,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需要反复推敲和打磨,就像一位工匠精心打造一件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经过不断磨砺和锤炼,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三)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增强
通过创作《如菊》,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重阳节和菊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会忽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而《如菊》的创作,期望就像一阵清新的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菊花的文化象征意义重新唤醒,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当我将这首歌曲分享给朋友时,看到原本对传统文化并不太感兴趣的他在听完歌曲后主动了解重阳节和菊花的相关知识,我深刻体会到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它就像一座桥梁,能够跨越年龄和文化的鸿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期望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激发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不断传递爱与希望
经过历时数月的创作和制作,歌曲《如菊》将如同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首歌曲不仅是我对母亲的敬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我音乐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与信心。
放眼未来,我希望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挑战自我,尝试更多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创作出更多好作品。我也期待作品《如菊》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传递着爱与希望,成为人们心中喜欢的音乐作品。我相信,当听众沉浸在王莉老师美好的歌声中时,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触摸到中华文化中那份历久弥新的温柔与坚韧。这份温柔与坚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更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前行的动力源泉。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而坚定的心。流淌中传递出爱与希望,成为人们喜欢的一部音乐作品。
来源:红网
作者:唐继华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