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王敦权:建构潇湘美术新境界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敦权 编辑:施文 2025-11-19 15:23:36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图片5.png

空白印画艺术空间。策展人:唐顶

建构潇湘美术新境界

——永州首届“潇湘灵韵”综合材料绘画邀请展参展作品评析

文/王敦权

当传统绘画的皴擦点染与金属箔片的冷光、粗陶颗粒的肌理、泡沫沙砾的突兀、铁丝木条的坚硬、织物纤维的柔软在画布(木板)上相遇,永州的“潇湘灵韵”率先挣脱了卷轴的束缚,以一种更具当代性的视觉语言鲜活地呈现在展厅之中,让观者耳目一新,赞叹不已。永州首届“潇湘灵韵”综合材料绘画邀请展,既是对本土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也是对绘画媒介边界的大胆突围。它让“潇湘”不再仅仅是古诗里的烟水渺茫,更是当代艺术家以多元材料重构的、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场域。

此次展览集结了十三位艺术家的四十余件作品,以“材料为体,灵韵为魂”,在扬弃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中,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新维度,彰显了地域突围的新力量,建构了潇湘美术的新境界。

从“工具”到“主角”的媒介觉醒

综合材料绘画的核心,在于打破“颜料+画笔+画布”的单一范式,让材料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此次展览最为鲜明的特质,便是艺术家对材料的自觉运用——不再将材料视为承载图像的“容器”,而是让材料的物理属性与潇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互文,实现“物”与“意”的共生。

参展作品中,对本土材料的挖掘尤为亮眼,这既是艺术家对“在地性”的回应,也是综合材料绘画“接地气”的生动实践。唐建安的《光年 •脉》,以永州特有的高岭土及沙砾、锯末为基底,混合树皮与矿物质颜料、油画和丙烯颜料等,通过层层粘贴、刷洗、描绘等手法,展现永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堆叠低矮的山峦和充满野趣的杂草树丛,凸显塔、寺庙、屋舍等各类建筑和隐约的古代人物,拓展了开阔的视域。尤其是画面聚焦点的那个方框芯片,如同一扇窗户,方框中的小方框则更像一只深邃的眼睛在凝视外界;又似穿梭并联接古今的脉络。高岭土的细腻与沙砾的粗粝形成肌理对比,有泛着温润的灰白,也有细微的裂纹,恰似湘南山丘晨昏萦绕的云雾与岩石的沧桑,材料的“呼吸感”让山水从平面走向立体,观者仿佛能触摸到山石的质感、感受到山地的湿热。这种将本土自然资源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尝试,让“潇湘灵韵”有了坚实的物质依托——材料不再是外来的“装饰”,而是从永州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基因”。

图片6.png

唐建安《光年·脉》100x120cm 综合材料 2025

与此同时,艺术家对非传统艺术材料的运用,更凸显了当代性的表达。夏紫玲的《女书显影》尤为突出。作品以亚麻布为底,将废旧网丝、老木片、干树皮、细木条与水墨、油彩融合。网丝的纤维交错,似潇水的波纹,老木片的年轮里渗透着墨褐色,似水中沉木的痕迹,而干树皮、细木条随意混搭,形成湘南河汊水系,又寓意永州独有的女书字符。整幅画面冷光与褐色的温润形成视觉张力,大面积的深褐与散点的湖蓝构成对比。在这里,细丝不再是渔网的旧梦,树皮不再是脱落的遗物,老木片也不是废弃的木料,它们被赋予了“记忆”的属性——丝丝蕴涵着自然界的灵动,树皮承载着日常的烟火,老木片记录着河流的岁月,细木条则象征着女书强劲的生命力量。材料的挪用与重构,让潇水的“灵韵”不单纯只是抽象的诗意,而是由具体的“物”串联起来的、可感可触的历史与生活。

图片7.png

夏紫玲《女书显影》60x80cm 综合材料 2025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作品实现了材料“物理属性”与“精神内涵”的深度契合。周胜华的《神游远方的中华文脉》就是成功的范例。作品以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为素材,将文物与山水相结合。作品镶嵌于布满虫蛀形花纹的木板中。以木为底,呈现出古老而不规整的形状轮廓,又将敦煌写经残卷置于画面,画面均嵌在木板上,文字的墨色与木板的纹理交融,仿佛岁月的痕迹;而在多个空间里,嵌入文物陶瓷、佛像、青铜鼎等图案,与木板的古朴、文字的墨色极为融洽,既是对悠久历史的呼应,也是对文脉永续的隐喻。在这里,材料不仅是作品的一部分,更成为了连接古今的媒介,让“神游远方的中华文脉”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画图,成为了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场域,这些文物从未因地理的阻隔而黯淡,始终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

图片8.png

周胜华《文物系列》24x24cm 纸本设色 2025

当材料的特质与作品的主题形成共振,综合材料便完成了从“工具”到“主角”的蜕变,成为承载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潇湘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潇湘”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意象符号,从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咏叹,到米芾“潇湘八景”的画作,再到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潇湘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潇水与湘水”,更是承载着文人精神、自然哲思的文化符号。此次展览的核心命题,便是以综合材料为媒介,对传统潇湘意象进行当代转译——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在新材料的碰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首先,体现在对“潇湘山水”的解构与重组。传统山水画以散点透视构建空间,追求咫尺千里的意境;而综合材料绘画则以肌理、层次、质感重构山水,追求触手可及的真实感。邓明旭的《红檐漫影》,打破了传统山水的构图范式——他以油彩颜料和细砂揉合,辅以网格和纸片等材料铺展画面,展现特色鲜明的湘南乡村小景。红土地、白墙、红屋檐、红屋顶的房子、树木、山峦、村民,这些常见的元素构成了生动和谐的生活场景。这些常见的元素,又是通过肌理、层次、质感的不同表达方式,让观者可触可感,犹如身临其境,瞬间感受到亲切和温暖。这种以材料重构意境的方式,比传统水墨更具视觉冲击力,也更符合当代人的感知习惯和审美倾向。

图片9.png

邓明旭《红檐漫影》80x120cm 综合材料 2025

其次,体现在对“潇湘人文”的当代诠释。潇湘文化的核心,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屈原、柳宗元等文人赋予的“忧思”与“豁达”,“幽静”与“飘逸”。蒋腾的《隐》,正好表达了这种思想。她巧妙地融合国画、水彩、油画的颜料,酣畅淋漓地泼洒、晕染,点缀,厚薄不均,浓稀不一,再借助粗细不同的砂粒分布,一幅潇湘水云图自然天成如梦如幻。而在水面远处以墨色淡染出隐约的渡口,又用两根刚劲有力的横线和众多树干及其倒影的竖线,纵横拉动画面。横线竖线的坚硬与天空、水面的柔软形成对比,却又都被亚麻布的柔和包裹。这种材料的矛盾与平衡,恰恰暗合了柳宗元“愚于物而不愚于心”的精神内核。

图片10.png

蒋腾《隐》100x120cm 综合材料 2024

此外,转译还体现在对“潇湘灵韵”的抽象表达。此次展览中,灵韵则被解读为潇湘山水的气韵与精神。唐慧妮的《蕉影·淡霭》,基本摒弃了具象的山水、人物,以纯粹的材料语言表达灵韵。她将蓝色、绿色、灰色、黑色和一些叫不出颜色名称的颜色,在画布上涂抹出不规则的色块。色块之间,似山与水的连接,又似风与云的流动。色块之间没有僵硬的界限,只有柔和的过渡。整个画面既有水的灵动,又有蕉叶的沉稳。作品没有具体的主题,却通过色彩、肌理、质感的对比,传递出潇湘山水刚柔并济的气韵。

图片11.png

唐慧妮《蕉影・淡霭》150x200cm 水墨与油彩 2024

赵能明的作品《织景系——海平面》也是如此。他以纸面及水性媒介颠覆了我们日常认知的海平面。作品融合了纺织肌理与绘画语言。画面中类似织物经纬的线条、分层的色彩堆叠,借鉴了纺织工艺的编织逻辑——如同将海洋的动态、海平面的意象拆解为视觉纤维,再通过颜料的晕染、堆积重新“织造”。这种跨界尝试,让绘画既保留了颜料的流动性,如画面中深色区域的滴落效果,又暗含纺织艺术的秩序感,表述了海平面的多义性。画面中深褐、粉红、靛蓝的碰撞,可理解为海平面在不同时空的视觉化——深褐如近海礁石的厚重,粉红似日出时的海平线光晕,靛蓝则是深海的幽寂,通过色彩分层构建出海洋的纵深感。不规则的块面分割,打破了传统海景对“水平线”的刻板呈现,暗示海平面并非绝对的“平”,而是受潮汐、地形影响的动态界面。这种抽象化处理,让“海平面”从地理概念升华为一种充满张力的视觉符号。这幅作品在抽象与具象的张力中,打开了对海洋、边界与人文联结的多维思考。

图片12.png

赵能明《织景系——海平面》92x70 cm 纸面水性材料

上述种种以抽象表达具象精神的方式,它让灵韵从文字的描述中解放出来,成为可被视觉感知的艺术气场。

传统笔墨与当代材料的对话

永州作为书圣怀素和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里,又是柳宗元贬谪在此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地方,有着深厚的笔墨传统和思想底蕴——怀素的狂草、柳宗元的山水诗、周敦颐的理学思想,都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丰富的艺术基因。此次综合材料绘画展,并未割裂与传统的联系,而是以“对话”的姿态,探索传统笔墨与当代材料的融合路径,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结合。

许多艺术家在作品中保留了笔墨的骨血,却用材料为其赋予新的肌理。李富龙的《幻境·牛》,以水墨为基础,勾勒出牛的轮廓,却在墨色未干时,强化重彩。牛形实写却夸张,背景抽象而模糊。作品既有着传统水墨的笔墨意趣,又因重彩、夸张、抽象的加入,增添了当代艺术的视觉张力——观者既能感受到水墨的温润,又能触摸到重彩、夸张、抽象笔触的粗糙,传统与当代在此恰到好处地衔接。

图片13.png

李富龙《幻境·牛1》40x49cm 纸本重彩 2025

另一种融合路径,是将传统绘画的符号转化为材料的语言,或者是以非传统材料介入传统绘画。肖晓玉的《隰有芩》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她先在布面上用胶和细沙做底,以求粗粝的质感。然后用油画颜料在干透的沙面上作画。整个画面所呈现的基本上为抽象之象,只有一朵白莲花比较具象。且也只有白莲花与荷塘月色的色泽灰中泛白,偏亮。茎、叶、水及环境的色彩均较黯淡,线条、块面的笔触粗犷。淡绿色的颜料通过大面积的晕染、涂抹,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与生机。作品中,“荷”的符号依然存在,但表现方式却脱离了传统笔法——沙和胶的介入,衍生出非油画的材料,形成了别样的风貌。既保留了荷的形态,又传递了荷的神韵,这种以非油画材料进行油画创作的方式,既是对传统师法自然的继承,也是对材料语言的创新。

图片14.png

肖晓玉《隰有苓》40x80cm 油画综合材料 2021

更具突破性的,是部分作品对艺术有了全新的定义和理解,传统艺术强调笔法、结构的技巧而非情感的表达,而综合材料当代绘画艺术特别重视情感的表达。占小球的《迷宫系列》,应用纸和丙烯材料为媒介进行创作,画面却透露出浓浓的水墨“气韵”——墨色的晕染恰似潇湘山水的错落与灵动,使得“潇湘灵韵”有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特别是运用最原始的笔触作为炸裂的情感语言,去组织现代的迷宫图示,其笔法笔触融入了作者喷薄的情感力量,通过凌厉的宣泄,达到了让人震撼的摄人心魄的艺术境界。

图片15.png

占小球《迷宫系列》123x96cm综合材料2025

永州美术的“在地性”与“当代性”

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地域美术”常常面临两种困境。要么陷入地方主义的窠臼,一味重复本土符号,缺乏当代性;要么盲目追随西方潮流,失去在地性,沦为无根的艺术。此次“潇湘灵韵”综合材料绘画展,却成功实现了“在地性”与“当代性”的平衡,为永州美术的发展找到了一条突围之路。

展览的“在地性”,体现在对永州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与活化。永州的丘陵、潇水、碑、祠、竹、木……这些本土文化元素,不是作为“标签”贴在作品上,而是融入材料的选择、主题的表达、意境的营造之中。陈晓英的《迹•04》,以布面、布片、油画、丙烯为材料,虽然画面抽象,但呈现出诸多永州文化元素——瑶服、瑶饰、长鼓、山歌音符等等,瑶族同胞节庆狂欢为主题,展现丰富、绚丽、活泼、喜庆的生活场景。作品以形、色传神,以地域文化感染人。既是对永州瑶族长鼓舞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在地性”的生动诠释。这种将本土文化元素转化为艺术语言的方式,让绘画不再是地域的复刻,而是地域的表达。

图片16.png

陈晓英《迹04》80x100cm 油画丙烯 2025

展览的“当代性”,则体现在对艺术语言的国际化探索。综合材料绘画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语言,它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为永州美术与国际当代艺术对话提供了可能。此次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在材料运用、观念表达上,已具备了国际视野。李平的《唯悟系列》,就是如此。他使用布面综合材料创作作品,其手法已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画”与“写”,而是通过“做”来完成。通过解构传统绘画的二维平面性,将画布、麻线、木粉、木框、颜料等物质载体转化为具有能动性的空间介质,试图在物质属性与精神投射之间建立动态的对话机制。橙红、明黄、湖蓝等几种颜料的布面与紧绷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实体模型,透过凸凹或缝隙形成模糊的色彩晕染,并达成了某种微妙平衡关系。作品中,框架的冷硬与布面的温润、雕刻般凸显的精准与布面受光晕染的偶然、东方思哲的“破相”“无相”与西方极简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对话。这种将东方哲学里的无相之相的思想与西方当代思潮的融合,让“潇湘灵韵”有了国际化的表达,也让永州美术拓展了地域的局限,具备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图片17.png

李平《唯悟系列》93x104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5

胡晓华的《灵魂的自我淬炼》,亦是当代艺术语言国际化探索的成功实验。作品这不仅主题抽象,物象更是抽象。他大胆使用油彩、丙烯、水墨来表现灵魂,以泼洒大面积灰调作底色,再用硬刷蘸取高饱和色朱红、钴蓝,快速扫描出线条,再叠加半透明层,表现淬炼过程的层次与通透。以浓墨中锋勾勒扭曲缠绕的墨线,模拟灵魂的挣扎;再用淡墨大笔触晕染,让墨线在晕染中逐渐舒展、变细,最后留下墨散成烟、灵魂挣脱束缚的形态,枯笔与湿墨的对比,犹如淬炼的痛感与新生。暗部用赭石、群青压重,亮部用草绿、镉黄提亮,对比衬托出灵魂从沉郁到觉醒的张力。

图片18.png

胡晓华《灵魂的自我淬炼》60x80 综合材料 2025

更重要的是,展览通过“在地性”与“当代性”的融合,构建了永州美术的独特性。在当代艺术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永州美术要想突围,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潇湘灵韵”的独特文化基因,与综合材料的当代艺术语言的结合。此次展览证明,永州的艺术家既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又能熟练运用当代艺术的语言,这种“双向能力”,正是永州美术的优势所在。当“潇湘灵韵”通过综合材料的语言被表达,永州美术便不再是“边缘的地域美术”,而是具有独特文化身份的“当代艺术”。

尽管此次展览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一些作品应用的材料还比较单一,比较传统,材料的多样性、当代性、表现性、综合性还远远不够;部分作品对材料的运用仍停留在堆砌层面,材料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物”与“意”脱节;少数作品过于追求“当代性”,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深度,导致“在地性”缺失;还有一些作品对传统笔墨的融合不够自然,显得生硬、刻意。这些问题,既是永州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瓶颈,也是当下地域美术在当代转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

展望未来,永州的综合材料绘画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坚守“灵韵”的核心——即材料与文化的共生、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在地与国际的平衡。具体而言,有三个方向值得探索:

其一,深化材料与文化的共生。材料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艺术家应更深入地研究本土材料的特质,挖掘材料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材料的运用真正服务于“潇湘灵韵”的表达,实现“物”与“意”的深度融合。

其二,推动传统与当代的深度对话。传统笔墨不是包袱,而是资源。艺术家应从传统笔墨的观念而非形式入手,将气韵生动、师法自然的理念融入综合材料的创作中,让传统笔墨的精神在当代材料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其三,构建在地与在外的平衡。在地性不是封闭性,当代性也不是西方化。艺术家应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吸收国际当代艺术的营养,形成具有永州特色的、又能被“在外”理解的艺术语言,让“潇湘灵韵”真正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艺术符号。

永州市首次“潇湘灵韵”综合材料绘画展,是一次成功的开端。它让我们看到,当潇湘的烟水遇见综合材料的光芒,当传统的文脉遇见当代的语言,永州的艺术便能绽放出独特的“灵韵”。这次展览不仅为永州美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为当下地域美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守“灵韵”的核心,永州的综合材料绘画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让“潇湘”之美名,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上焕发新的光彩。

王敦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始,文学作品及文艺评论发表于各类报刊,并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潇湘红杉》(合著)、《岁月之韵》,散文集《岁月之河》和文艺评论集《触碰与回响》等。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敦权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55/53/154424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