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行稳致远 甲辰启航丨北大老校长周其凤院士给毕业生的一席话

来源:红网 作者:周其凤 编辑:施文 2024-07-09 14:37:2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2024年6月23日,为鼓励湖湘学子弘扬湖湘精神,赓续务实明诚、敢为人先的优秀传统,由北京大学学生湖湘文化研究会、清华大学学生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湖湘文化研究会主办,长沙子叶教育集团支持的“子承青蓝、叶展新华”2024年青年发展论坛在北京湖南大厦举行。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亲临会场,与学子们面对面交流,从自身经历出发,谆谆寄语同学们重视身心健康,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听智者言如饮甘醇,观智者行如遇未来,以下为周其凤校长的讲话稿内容,特此分享,与君共勉。

微信图片_20240709084107.jpg

周其凤院士发言稿

2024年6月23日

同学们:

谢谢,谢谢!我是第一次参加大家这样的一个活动。首先要特别祝贺大家,因为大家都是今年的湘籍的在北京学习的大学或者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祝贺大家取得的成绩。刚才申姑娘演唱了《妈妈的油茶果》,唱得非常好,谢谢你!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妈妈的希望,都是家庭的希望,当然也都是国家的希望。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妈妈爸爸,我们的国家都希望大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相信大家将来也一定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

今天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我们这位朱晓鹏老师,他的事迹大家比我还清楚,确实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都要记得我们有这样一个好同乡。

我也坐过轮椅,后来去做康复,先靠双拐,再用单拐,然后大家看到今天是已经不用拐杖了,这个过程已有四年。我是因为年龄大了,快80岁了。在过去一直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各个方面永远都会很好,都是忙着工作,没想到自己的身体还有受不住的时候。可能年轻人都是这样。我们的身体可能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很重要,但它不出问题的时候,我们想不起它,可它一旦出问题,发起“脾气”来,也是蛮厉害的。

我说这个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无论是在繁忙的学习还是工作过程里,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实际上身体是会给你发警告的。就像我的腿,很多年前就给我发警告。一开始我的膝盖感觉像是缺油,滑动不那么自如。然后慢慢地,时不时会响,有些疼也都没在意。直到后来膝盖肿得很厉害,在床上翻身都会钻心的疼,伸一下腿,或者收一下腿都非常困难,才想到必须要去看医生了。我很感谢医生给了我很好的治疗方案,但是康复的过程还是很长,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完全康复,特别是上下台阶还是没有力气,而且会疼,当然要有信心。所以我们大家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身体健康。这个总是最要紧的。

《孝经》讲我们的身体是受之父母的,对父母的孝顺,首先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能在座的你们太忙,没有时间去读《孝经》,我建议你们花一点时间去读一读,那是很短的文章。其中就是告诉你,孝的第一件事情是要爱惜你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发肤就是孝的开始。身体不只是你自己的,同时也是你爸爸妈妈的,爷爷奶奶的,也是国家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没有理由糟蹋我们的身体,包括不要熬夜,不要酗酒,要注意劳逸结合,要适当的休息和适度的体育锻炼,不要做太过度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我最近接受了《凤凰周刊》的一个采访,我说我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有人问我这个是不是比智力还重要,我说是的,一定是的,比智力还重要。在座各位,你们的智力一定都没有问题。如果智力要有问题,今天也不会到这儿来参加这个活动。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但是聪明不等于说你一定很有智慧,这是两件事情。这个智慧其中就包括了你怎么对待你的身体,特别是心理上的。这是我想和各位同乡同学们讲的第一个意思。在这里我祝愿大家,取得了成绩,也要更好地爱护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只有这样,你将来才能够走得更远,才能够有更大的成功。

我在凤凰周刊的那个采访里还讲了其他几个意思。有的人可能看过那个采访,无论是否看过,我都愿意重复一下。一个意思是说年轻人要有理想。我讲的是要有理想,但是不要理想主义,不要理想化。没有理想就不是年轻人,年轻人总是要有理想,有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将来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这个是对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太理想化,不能理想主义。 我们过去主要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实际上,我们人生一辈子都要面临着无数的挑战。我当时主要是针对高考的孩子讲的,高考取得好成绩固然重要,但高考却只是我们人生要面对的无数考试中的一次,只是一次考试而已。将来我们同学都会毕业,你在学校成功了,但是你要知道你将来还会有很多挑战。我个人认为在学校相对来说遇到的挑战应该是最小的,因为学校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地方。小学、中学和在读的大学,即使你以后读硕士、读博士,毕业以后你仍然留在大学或者是研究机构工作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大多是要走向大学之外的社会。在社会上,你会遇到很多复杂得多的事情,你要面对现实,需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而且我要给大家泼一点凉水,因为你在社会上遇到的东西往往是你不曾想到的,不是你觉得很理想的那个样子。有许多困难经常是不跟你打招呼的,突然袭击就会降临到你身上。你要有一点思想准备。我们这个社会它并不是那么理想,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我仍然要说,我们的社会是美好的,但总会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要嘱托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其次,大家要有自信。如果是没有自信你将一事无成,你什么都做不好。我想我们的朱晓鹏同学他是非常自信的,他如果没有自信心,那我想他早就不在这里了。他是一个充满着自信心的年轻人,所以他会越来越好,他的身体会越来越好,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也都会取得比过去还更加优秀的成绩。所以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时候不要失去自信。当然切忌过分自信,比如说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这样做,一定要这样做;那可不见得啊!你想取得成功,但取得成功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条件、有很多很多的因素来决定的,某个因素不具备你可能就成功不了,而我们经常可能考虑不周到,或者突然有某些情况发生了。所以你要有自信心,可是当你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要知道你也有可能会失败,不是说你有自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人生这段旅程你一定要有准备,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也可能会有失败的时候,或者受到委屈等等,总之就是不会尽如人意。于是做好思想准备便成为了应有之义,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第二方面。

第三个方面我讲的是不要急于求成。行稳才能致远,所以一定要记住“行稳致远”这四个字。年轻人容易急躁,容易急于求成。比如进入公务员系统,你就希望赶紧升官,然后升得越快越好,升得越大越好;赚钱也是,想要投资就希望一下子就能够碰到一个好项目,很快地发大财,很快变成亿万富翁,很快能够财务自由。又或者是做学问,就希望很快能够出个成果,然后在国际最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出来。拿到所有的头衔,拿到优秀青年基金,拿个杰出青年基金,变长江学者,当院士等等。总是希望这个过程尽量的快。

我不说这个好还是不好。我们现在很多方面都是在强调年轻化,院士也要年轻化,原本院士是一个“终身荣誉称号”,按我想,院士是不要年轻化的,恰恰相反院士应该老一点,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他这一辈子,他的贡献怎么样,他的人品怎么样。我们现在当院士要年轻化,其它很多方面也讲年轻化,发财也讲年轻化。这个当然很好了,年轻轻就发了财,就当了大官了,就当了院士了,当然很好。但是这样的强调年轻化,是不是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的急躁了,更加想要很快地拿到所有这些帽子、头衔、待遇、金钱、名誉、地位?如今的大人做家长的也是这样,都恨不得自己的小孩子都是学霸,在幼儿园就讲学霸了,小学开始更是讲学霸,然后都要当高考状元。这个当然也能理解。但是我觉得它的副作用就是使得整个社会都急躁起来,安不下心,沉不下心。一看人家升官了,自己就沉不住气了;一看人家发财了,自己也沉不住气了。这个没有好处,真的没有好处,只能让你烦躁,让你失落,让你失望。这个不好,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能沉得住气。不管社会怎么样的烦躁、浮躁。我们自己要能沉得住气,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往前走。我希望我们能够走得更远,但是真的行得稳,才能走得远。

成功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还要看其他条件是否具足了,需要各种机缘巧合,就是很多很多的因素,很多很多的原因都具备了,你才可以。比如说你很优秀,你觉得你比那个当了大官的还优秀,这我相信。但是不是你优秀你就能当大官,还得有伯乐的对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况伯乐还得是真伯乐。我们现在是有真有假,伯乐有真伯乐,也有很多假伯乐。这假伯乐,你就不知道他眼里什么才是千里马。所以尽管你是千里马,但未必就能遇上真伯乐。没遇上怎么办呢?没遇上的,你安下你的心就好。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子。看贡献的角度,就尽量把眼光放大一点看高一点,但对待遇或回报等,你可以看得低一点。这样子你不太容易失望,要不然会很容易失望的。

我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也有很多故事,也有失落的时候。比如,在北大我都当教授了,也还有过因为受不了冤屈而要离开北大的想法。

这故事发生在1992年,说来有点儿长。那一年,我因为在液晶高分子研究领域取得了一项领先国际水平的成果而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提名奖。这个奖项是团中央和中国青联设立的,旨在鼓励在数、理、化、天、地、生,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45岁以下的中国科学家。奖励名额7个,提名奖7个,最终总共评选出了10个。化学领域获奖者是当时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赵玉芬院士,我被授予了提名奖。我也是当年唯一当选的北大人。恰恰同时发生在北大化学学院的事件是,学院学术委员会投票表决推荐博士导师人选,我是候选人之一。那个时候,大学还没有权力决定博士生指导教师的人选,只能向教育部推荐并得到教育部的批准才行。化学院学术委员会表决时已经知道了我获奖的消息,但同时发现在颁奖材料有关我的介绍中把我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写成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而不是我毕业的“美国麻省大学”。化学学院学术委员会未经调查核实就认定我品德不端,认为我是为了获奖而将“麻省大学”改成了“麻省理工”,而否决了我的申请。

事实是,我向团中央提交的材料,中文的和英文的,都是“麻省大学”或“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这是一所成立于1863年的美国州立大学。这所大学的声望虽不及美国哈佛大学或MIT(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最最顶尖的大学,但在美国大学中的位置也不很后,在六十名左右,在世界的大学排名中则是200名上下,我所就读的高分子专业更是多年排名全美乃至全球第一的学科。问题出在当时负责整理获奖者材料的同志那里,他们当时还没有听说过“麻省大学”,便在我母校的名字中加上了“理工”二字并打印成“麻省理工大学”了!

他这一错不打紧,把我的“博导”打没了!把我的人品也打下去了!我很委屈,很大的委屈。我十七八岁就到北大,在北大努力学习工作到了45岁,还被怀疑品德不好,还被怀疑为了得奖不惜造假,我真受不了。我很伤心,决定要离开北大。我那时候胆子很小,不敢到一般的大学求职。我当时注意到李嘉诚先生办了的一个汕头大学,刚成立不久。我想这个学校一定要人,所以我就写了一封信过去,看他们要不要人,结果我这个求职信是石沉大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消息,这是1992年的事情。这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求职,还失败了。算了吧,没人要,那就还在北大待着了,一直待到现在成了这个样子,腿也待坏了。

这是我的真实故事。我要跟大家说,就是任何时候,你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就像我这个,我都得了这么重要的一个科研成果,这样一个奖,全国才评出10个,北大才出了我一个,而且是首届,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谁想得到会蹦出来一个“麻省理工大学”的事情,一下就把我打蒙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叫“麻省理工大学”的学校,MIT不叫麻省理工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

今天和各位回忆我遇到的这个问题,是为了同大家讲明白这个事情。我们从过去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啊,非常值得庆贺。我们大学毕业了,我们拿到硕士学位了,拿到博士学位了,这些都值得庆贺,很不容易。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要稳稳当当的,要有理想,要有自信,同时还要注意爱惜自己的身体,我就说这些。

谢谢大家邀请我来,谢谢!

来源:红网

作者:周其凤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1/91/1408314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